看完《抓娃娃》,没搞明白究竟是一部喜剧还是悲剧?

文作者:沧海

看完《抓娃娃》,升起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就是是一部喜剧or悲剧?

开家长会的上午去看了电影《抓娃娃》,上一次沈腾马丽在一起合作,印象深刻的还是《我和我的家乡》的拼盘电影,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都在告诉我这次含“腾”量极高的电影,会让我从头笑到尾。

故事内容很简单,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是一个喜剧吗?

电影叙述的故事和现在的好多二胎家长的选择一样,当大号练废了,选择从头开始练,求的是梦想成真,甭管这梦想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

所有出生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父母,我们跟着世界的变化创造了好多从无到有的物品,例如电脑,例如手机。网络传播是快速并且是多元化的,没有网络之前,只知道隔壁邻居家的孩子,优秀只是凤毛麟角,网上冲浪之后,看到了太多成功的人和别人家的故事,打开的大门里充满了焦虑。

我们这一代算不算得上改变世界的人,可能还需要后论,但是我们这一代绝对称得上为自己的家族复兴的一代。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家庭跨越了一个姓氏上的阶层。尤其是经历了整个国家对于生育政策的倡导,对于大多数只有一个后代,尤为看重。都说七十年代生人没时间焦虑,但是唯独对于自己孩子的未来缺乏安全感,怕给的不够,怕给的太多,怕给的不对。

去看《抓娃娃》其实是没抱有太大希望,只是希望电影能看就行,事实上也对得起“能看”这两个字,一部喜剧片没有用痒痒挠挠你,就已经很成功了。

故事开言直叙,老马和前妻生的孩子,作为一个家庭未来的一号选手,在家长的眼里是个废柴型的少爷,不可能守住老马创下的基业。老马再婚生的二儿子,从名字上就很能说明问题——马继业,从出生就带了继承家业的属性。七八十年代的父母大部分都是苦出身,为了摆脱苦,努力加持自身能力,大部分通过自身能力实现跨越阶层的人都具备刻苦、自律。在这代人中实现家族性跨越阶层的渠道,最主要的有两种,一个是学习,一个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即使是后者也一直都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读书最能改变命运。

老马正是在这个思想因素的影响下,决定伪造了一个贫困需要自强的《马继业的世界》。脱下了名牌服饰,抛弃了豪华别墅,用自己的童年的破烂房子,给老二伪造了看似破烂的皮囊。马继业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父母别有用心的教育之中,继业接班人计划团队的成员包围在继业的周围,邻居谈论文学名著、奥数几何。还有晚上为继业入睡时弹奏钢琴的“叔叔”,看似没文化,在做一个家政工作的继业妈妈春兰,对钢琴曲的作者、曲风和演奏技巧朗朗上口。可能在老马看来,需要的就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环境会改变一个人,这绝对是老马的想法。吃的当然就更不能含糊,海参剁碎,虾子变形,粗茶淡饭也只是形式而已。

在老马不遗余力的伪造困难的时候,马继业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方向——运动员,长跑运动员。当教练找到家里的时候,老马看似兴高采烈的答应了,虽然老马制定的接班人计划中,继业应该就读到清北大学的,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要继承家业的。老马告诉继业,想不想将来雇人帮你挣钱啊,清北工商管理就能让别人帮你挣钱。

口头答应了马继业想做长跑运动员的理想,私下里老马伪造了马继业的x光片,通过假医生,真员工的口,告诉儿子,腿有问题,孩子不是能做运动员的材料。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马继业终于要实现老马的愿望,可伪造的世界怎么可能永远装作真实。扮演已经故去的继业奶奶的李老师,躺不住了。在一次舍弃装成瘫痪病人的轮椅时,马继业看到了正在打篮球的奶奶,顿时继业的世界崩塌了。奶奶莫名其妙的快速去世和悲痛欲绝的漏洞百出死而复生的葬礼,也没能阻止继业对于自己生活的怀疑,怀疑它是否真实。老马用大量金钱和时间堆砌的世界已经松动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马继业在一次次怀疑中,用放弃高考,用学到的伪造技能,伪造了一次绑架,成功逃出了父母以“爱”为名,建立的牢笼,也发现了楚门外面的世界。结尾当然是理想和开放的,理想的是继业通过高分考上了体育学校,成为了一名运动员,开放的是,当你看到了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途,离开赛道,去捡许多空塑料瓶,想哪去换钱,你会觉得他不会成为接棒人吗?

看完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疑问,这是一个喜剧或是一个悲剧?喜剧是演员想告诉我们的。悲剧的话,以爱之名的所有作为就是一个家家在上演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悲情大戏。

说到教育,其实就是一个违背人性的伪命题。它要求人勤奋,要求人自律,要求人在生活中以苦行僧似得要求自己上进。再说到理想,一个孩子的自由之理想重要,还是孩子父母为孩子规划的理想现实。最后还要说到当代中国父母对于跨越阶层的执着和当代年轻人面临压力的逃避,这之间的矛盾非常巨大。

都说:作为老师的家长见过最调皮的孩子,但是作为医生的家长则见过最后悔的家长。当然这只是极端的学生,但是也有极端的家长。孩子小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清北梦,我见过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说,长大了他要去军事科学院,当一名军事科学家。他的家长就把这句话放到了心里,刻在了自己的骨骼之上。每当孩子上课溜号,回到家做作业慢点时候,他妈妈就会说,你不是想当军事科学家吗?我问过她,这是你的理想还是孩子的理想?她说我的理想就是帮助孩子实现他的理想。

其实,孩子的理想是为你父母说的。孩子是一个纯粹与世故的复杂体,看似稚嫩的想法后面,都有一个讨好的目的,孩子知道父母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什么。那个家长每天都生活在焦虑之中,口中的习惯用语就是,来不及了,三年级就晚了,四年级还赶趟儿吗?我不敢说这个孩子的未来如何,我能笃定的是孩子的心理状态一定是压抑和无奈的。孩子妈妈无数次的问我,你说我的想法有错吗?我错了吗?实话说,我无言以对。

好的教育是什么,这是全世界都在苦苦思索的一个命题。中国家长放大了这个命题的维度,也维护了这个命题的解法。那就是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赛道,再说的准确一点就是,读书改变的命运是高雅的,是中国式的高贵的虚伪的优雅。我们今天愿意说给他人听的话是,活在当下。当下中是在无时无刻不在仰望上一个阶层,观摩,艳羡,渴望,妒忌。

人到中年,为人父母后,所有的提升自身,很少只是单纯的为了自己,有错吗?没错吧,也许!但是至少能说不够爱自己。不够爱自己,就一定会爱别人吗?未必!最起码这是一种以道德为名,捆绑的爱。

很多人都会问,最合理的教育是什么?今天单位的狗狗把门口的沙发尿了,小朋友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可以晾晾,也可以刷一下。她说晾完了还有味怎么办,洗又太累了,我同样也无以回答。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现问题,现在是发现问题的人多,会解决能解决问题的人少。电影不能给我一个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但是我有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