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水浒传》的人,大概都对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爽生活印象深刻。比如,武松打老虎之前在景阳冈吃饭,就要好的熟牛肉,“切二三斤来吃酒”。
有专家统计,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中,光吃牛肉的记载就有134次之多,这便让人产生了一种误读,仿佛宋代人们吃牛肉是再寻常不过的事。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还原历史,我们都错了。
按照历史的真实情况,北宋时期喝酒不是难事,但吃牛肉可不简单,书中描述雷横时,就专门提到他以前没做都头时“杀牛放赌”。
“放赌”就是开赌场放高利贷类的行径,而把“杀牛”放在“放赌”的前面来论,可见“杀牛”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那能吃上牛肉就更不易了。
其实不只是宋朝,在整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牛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是受法律保护的。
《礼记·王制》就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秦朝时,法律更是明确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马是军事物资,而牛是生产资料,在崇尚“耕战”的年代,牛马是国之根本。
汉代的《风俗通》说:“牛乃耕农之本,国家之为强弱也。”在没有大规模人工饲养之前,牛肉绝对不可以成为餐桌主角。
到了唐代,更是明确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一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格,杀牛者要判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要知道,《水浒传》中的武松、林冲等英雄,手中都是有人命案才刺配充军的。而根据《宋史·刑法志》记载,国家大赦规定只有杀人放火和宰杀耕牛者不在赦除之列。
由此可见,在宋代,牛肉不是那么好“吃”的。
那么,《水浒传》中的英雄们为何能大快朵颐呢?
或许到这里,答案已经出来了,施耐庵对梁山好汉吃牛肉的事情大书特书的用意,是为了突出好汉们的反抗精神。
既然梁山好汉要造反,饮食上也要吃朝廷禁止的牛肉。所以,好汉们动不动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从而有力气、有底气,路见不平一声吼,更是公然地表现对法律、对朝廷藐视的姿态。
除此之外,好汉们大口吃牛肉,也和小说的乱世背景有关。
从《水浒传》描写的历史到实际创作面世,累积长达三四百年,其间经历了两宋、宋元、元明三次大规模社会动荡,留在百姓记忆中的,尽是兵荒马乱、饥馑死亡的惨痛画面。
《水浒传》中展示了那么多义军山寨:梁山泊、少华山、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清风山、登云山、饮马川……哪儿来的这么多“强人”?
还不是因战争破坏了农耕经济,破产农民为活命才啸聚山林、抱团取暖?农民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种粮人变成抢粮人。
梁山好汉一回回冲州撞府,不是为攻城略地,只是为抢粮保命。不是吗?一些好汉上山的目的,便为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猪羊的饲养需要稳定的农业环境。这样的环境一旦破坏,山村野店的餐桌上,自然难觅猪羊肉的踪影。而农田生产所仰仗的耕牛,是最后被宰杀的。可叹“有好牛肉切三五斤”的豪放筵席,已是草泽英雄“最后的晚餐”!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水浒传》的隐性主题,正是通过食案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