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刘敏:传承苗绣是一种责任

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

挑花刺绣、飞针走线......4月29日,记者来到青山苗族乡贵阳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敏的家中,只见她正坐在窗边专注地绣花,一根根线在她的巧手下化作绣布上美丽的图案,一幅幅灵动各异的绣品,仿佛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刘敏出生在苗族文化浓郁的息烽县青山苗族乡,自幼受母亲影响,从14岁开始跟母亲学习传统苗族刺绣,绣了四五十年,她的苗绣技艺名扬省内外,苗绣作品漂洋过海。刘敏创作的 《张灯结彩》 《苗族服饰——桓衣》《刺绣服》等作品获得贵州省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剪纸作品一等奖。2017年由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与贵州省文化厅部省合作的“2017年马耳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马耳他圣詹姆斯国家艺术中心举行,刘敏带着自己的苗绣作品参加了此次活动。凭借高超的苗绣技艺,她被评为青山苗族乡苗绣手工艺作品传承者、贵阳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贵阳市首届“筑城工匠”。

我从事苗绣起因也很简单。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母亲说姑娘要学会苗绣,不然以后没有嫁妆,会被别人笑话的。”刘敏说。“所以我从14岁就开始学习苗绣,学了一年就可以自己绣出绣品,利用一年多为自己绣了两套嫁衣,其中一套卖了一万多元维持家用,一套现在还珍藏在家中的储物柜里。”

1979年,刘敏初中毕业后,在修文县久长镇刺绣学校得到了专业的刺绣工艺学习。她孜孜不倦地钻研苗族刺绣技艺,因少年学艺,有扎实的运针、用色的基本功力,又在刺绣学校受正规老师指导,绣艺日趋成熟。

年来,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学习苗绣的青年人越来越少。刘敏想着,她要把这门技艺传给年轻人,承担起传承苗绣的责任,否则以后这门技艺会失传。于是,她便把附近年轻的姑娘、媳妇召集起来学习苗绣。“她们白天做农活,晚上我就召集她们来我家,教她们苗绣。”刘敏利用休闲时间慢慢将苗绣从家中扩大到整个村子,现在村寨里二三十名妇女都被她培训为绣娘。她还利用自己村妇联主任的优势,召集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传承苗族文化的行列中来。
为传承好苗绣文化,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2022年开始,青山苗族乡用好用活苗族文化传习所,积极开展苗绣技艺培训,吸引当地苗族妇女参加。刘敏被聘请到现场指导教学。

“如今,来我们青山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绣品也很受外地游客的欢迎。小的绣品每幅可以卖七八百,大的可以卖上千元,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刘敏说,除此之外,苗族文化传习所里也摆放着不少绣娘们制作出来的苗绣工艺产品,有荷包、小香包、麻布西装等,方便游客参观和购买。
今年,青山苗族乡还利用传习所开启了青少年培训课程,刘敏作为授课老师,每周都会到传习所开展扎染、蜡染、苗语等教学。
苗族刺绣源远流长,一针一线都饱含深意,承载着重要的地方历史文化。刘敏说:“未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融媒记者:杨  爽  宋安慧

一审(校):张若莹

二审(校):吴培玲

三审(校):罗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