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说《别走出这一步》评:网络时代的感情心恸

脸书页面

网络时代可以说是给人的感情际遇提供了一个“换了人间”的新空隙。

网络之前的时代,人际交往,被人的隔膜与壁垒牢牢地分割在两边,很难产生交集。所以在那个时代,常常会有一些冒失的男青年,跑到一个看中的女孩面前,主动向她示爱,然后就会受到女孩扑头盖面的怒斥。那个男青年一般情况下就被称为“臭流氓。”

这个情节,在王朔那个时代的小说里经常被提及。

但网络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网络给人的接触提供了无数的可能,网络交往的最大杀伤力,在于网络时代是直接从灵魂开始的,它回避了身体的最初相碰,最先展开的是网络的两个灵魂的相撞,因为把最初的身体元素撇到身外,所以网络时代的交际是先由灵魂再到身体。所以,这种交往超越了由身体再到灵魂的旧有路线的关山险阻,完全呈现的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包抄性的“釜底抽薪”态势,因此,网络时代给人际间的相逢带来了决定性的改变。

过去年代里“两情相悦”而不得其门而入的尴尬状态迎刃而解了,这为人类的情感碰撞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别走出这一步》就是这样一部表现网络时代里的男女交往中的魔魔怔怔情感碰撞的小说,虽然它的外在上还套着一个悬疑的查凶的框架,但它本质上仍是探讨的是男与女在爱情碰撞中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震荡,以及身陷其中难以自拔的困窘与折磨。通读完这部小说,我感到这部小说的作者沃森用他的生花妙笔展现了一个卷入不相宜的恋爱漩涡中的女人的怔忡内心,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跌入情感大潮中必然难以逃脱掉的那种昏懵感。能够把爱情的这种昏昏噩噩、醉生梦死、发烧糊涂的感觉,描写得如此入木三分的,我觉得印象中接触到的上一部小说是《蝴蝶梦》作者所写的《浮生梦》。英国文学里有一种对人的心理鞭辟入里的探讨的悠久传承,能够借助文学的媒介把爱的让人发昏发懵的恐怖极限表现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痛感情感横扫千军的巨大威力。

作者的另一部小说

《别走出这一步》的主体叙事者是一个三十七岁的少妇。小说的原题是“第二次人生”,可以说这位名叫朱莉娅的少妇正过着尚算幸福的第二人生。她从事摄影一职,免掉了办公室里受制于人的苦恼,丈夫身为医生,也算是事业有成,一个孩子,虽然是收养的,但三口一家,称得上是幸福美满,安居乐业。

这是朱莉娅的第二次人生的主调,也许可以用科幻作品里的“平行空间”来比拟,朱莉娅还有一个不堪回首的“第一人生”,虽然她彻底告别了那一段荒唐的青春时光,但是人生永远是一个单行道,只会承接着前段的路程,继续向前,不可能容纳人生的两条道路,互不干扰地并行着铺向前方。朱莉娅的第一段人生可以称着是叛逆的人生,在她十一岁的时候,母亲死去,父亲酗酒,朱莉娅不得不独自照料小她七岁的妹妹。到了十九岁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青年马库斯,两人一拍即合,双双出走到柏林,在那里过起了双宿双飞的艺术家生涯,并且沾染了毒品。虽然努力戒毒,但最终还是在嗑了太多的毒品后,马库斯溘然长辞,而同处一室的朱莉娅害怕吸毒被发现,丢下了生死未卜的男友,只身逃离,在父亲朋友的儿子也就是现任丈夫休的帮助下,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开始了她的第二个人生。

但是第一个人生,依然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朱莉娅,它不是以平行空间的方式,干预着第二人生的走向,而是以单线程的“蝴蝶效应”,左右着现在生活的格局。这个转变的起点,就是朱莉娅的妹妹,在浪迹到巴黎之后,突然有一天发现暴毙街头。朱莉娅为揭开妹妹的死亡之谜,不得不再次面对她的惨不忍睹的第一人生,而同时,她在第一次人生里暴露无遗的不甘平淡的人生本性,决定了她注定要被她的看似平稳的第二人生抛弃,而她将来的生活,将由第三人生为她提供,这在小说中是在结尾之后的时间里必然会发生的。

而朱莉娅之所以被安乐和美的第二人生踢出车厢,实在是因为她通过网络开启了一段不合时宜的致命的婚外情。而小说的精彩的部分,恰恰是在这里,揭示出的朱莉娅是如何在网络上深陷在情感与情欲的泥潭中的。

朱莉娅最初上网的时候,不能不说是动机纯洁,且目标高大上,她完全是出于为妹妹寻求正义的动机而上了“脸书”入口,追访着妹妹曾经出入过的网络社群。而在这样的社群中,因为她的妹妹出入的网络空间,恰似是由情天恨海决定的,因为小说里告诉我们,朱莉娅的妹妹往往在网络上交结异性朋友,寻求一夕之欢,所以,朱莉娅循着妹妹的脚步,踏上网络之旅,必定要触摸到妹妹同样经识过的情欲的狙击。

朱莉娅根本不具备对欲望狙击的抵抗的能力,这也是女性本质上倾向于灵魂的沟通的原因,也许这是女人在网络上更容易发生精神恋情再转而形成现实虐恋的主要原因。从在网络上结识卢卡斯之后,她就舍本逐末,忘记了她上网的本来动机,而沉浸在渐渐浓厚的与卢卡斯的暧昧中,而这种网络聊天引发的暧昧很快转化为肉体接触。所以,当卢卡斯出人意料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朱莉娅几乎未作什么抵抗,就与他上了床,一偿宿怨。之后,卢卡斯完全掌控了她,不断地搞出花样百出的情感刺激,让朱莉娅在惊悚与新奇中荡起了蹦极,卢卡斯采用的办法包括而不仅限于角色扮演、暴力性爱、英雄救美设局,几乎令朱莉娅魂飞魄散,原来的使命已经抛之脑后。而其中最不可思议且极富戏剧性的刺激是,卢卡斯竟然冒充别人的男朋友,登堂入室,一个在床上无微不至的情人,以别人男友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家庭中,朱莉娅可想而知会被什么样的震惊裹胁,小说也把爱情游戏的危险性以剑拔弩张的节奏呈现在读者面前,也让朱莉娅日益偏离了她最初上网的动机,抹杀了她寻求真相的原初欲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莉娅根本缺乏一个侦探的定力,凭着她的身负第一次人生伤痕累累的过去以及第二次人生与丈夫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这一切所施加给她的精神储备,都不足以让她有着足够的力道,去勘破人生的情感迷障。所以,我们看到,福尔摩斯为什么战无不胜,就是因为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情感加诸到他的案件推理中,他用他的冷血风格,去减少对他亟欲探访案件的干预,这样他才能完身而退,不受丝毫的伤害。而值得注意的是,好莱坞改编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里也开始出现了福尔摩斯的情感萌动,虽然使这位大侦探与时俱进,但显然这位侦探的软肋也已经开始显现。

这样朱莉娅在网络恋情面前越陷越深,几乎忘记了她上网的目的。她所遭遇到的麻烦,使她感到妹妹曾经碰到过的情感危险迫在眉睫,也似乎在这里,她感应到了妹妹遭受到灭顶覆辙的原因,也由此她开始反思自己在第一人生的时段里,她曾经为了自己的情感的满足,与男友马库斯双双远走他乡,却把妹妹丢给了不负责任的父亲,她从中感到了对妹妹的失责,也因此明悟了妹妹为什么放浪形骸的原因。

朱莉娅的遭遇,也许在常态下不过是一个半老徐娘的精神与肉体双重出轨史而已,但小说必须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必须给全书的故事,安插一个收得住的结局,让全书压上一个分量足够称得上绝妙构思的秤砣。而事实上,作者在这一个表象上是女人网络出轨史的小说里,安插了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而这个结尾的加盟,我们能够看到的,恰恰是作者对文学规律的坚守与照应,但这种照应,却是牺牲真实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往往不得不借助于作者在编造过程中的拉郎配,才能把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可能,设置出一个急转直下的异峰突起。我们不妨细细地看看,作者是如何生硬、但也称得上绞尽脑汁设计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的。

(以下内容有严重剧透,如非探讨文学创作秘密,敬请回避)小说末尾交待出的真相,全书大部分内容涉及到的女人出轨史里的那个主导性男人卢卡斯,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前台跳来跳去的小卒,真正的幕后,还有一位黑手。这个黑手,就是朱莉娅死去的妹妹凯特的室友安娜。

而至关重要的是,安娜的真正身份,竟然是朱莉娅的第一人生中遇到的男友马库斯的妹妹。当年,朱莉娅与马库斯双宿双飞,服食毒品,马库斯意外而亡,由此,抛下了自己的妹妹安娜。在安娜的心目中,一直认为是朱莉娅的绝决离去,才是导致哥哥死去的原因,所以,她必须报复。而这个报复的偶然性在于,她竟然与朱莉娅的妹妹在巴黎成了室友。也就是说,小说抽象出来的人物主线,实际上就是一对旧情人,即小说中的朱莉娅与马库斯,两个人的各自妹妹在沧海一粟的巴黎多少年后相遇了,这一概率的存在可能性,可能比太平洋上的一根针,漂到墨西哥湾的可能性更小。但作者却坚定不移地设置了这一可能,使得安娜与朱莉娅的妹妹相遇了。并且在一次偶然的拉扯中,过失性地伤害了朱莉娅的妹妹。然后,安娜便动用了美男计,拉朱莉娅下水,以实施她的报复,而她的报复的最终目的,就是抢走朱莉娅妹妹的亲生小孩、现在被朱莉娅收养的养子。这背后还有一个更为巧合的真相,就是朱莉娅的妹妹怀着的恰恰是她当初情人马库斯的孩子,围绕这一个孩子,安娜与朱莉娅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血缘关注点。

这样,小说虽然由对人性洞察入微的女人出轨史占据了大幅篇幅,但真正的动因,却是另一个女人的报复性布局,情欲不过是一场一厢情愿的女人的困顿,而那个朱莉娅以为门当户对、难舍难分的情爱对手,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棋子。爱情在这场女人心中引发巨大震荡的出轨经历中,并不是对等的,正如小说最后,安娜轻蔑地对朱莉娅说,“他只是一个和我约炮的家伙。”(p428)。

安娜的看法多么通透,而正是这个不值不提、不屑一顾的炮友,却在朱莉娅的心目中掀起了狂飙巨澜。同样的男人,在不同动机的女人心目中的价值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卢卡斯在安娜的城府中,不过是一种工具,就像中国古典文学里的那些可以供女人享用的“药渣”,可是就是这种“渣”,在朱莉娅的心目中却成为一种让她神魂颠倒的极品。正是缘自于这种对“渣男”的定性,才是让朱莉娅徘徊在情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看出,一旦真正的动情了,便会是一种对自己的真正伤害,安娜虽然比朱莉娅年龄要小得多,看起来也是楚楚可怜,但她比朱莉娅要高出一个层级,朱莉娅在她的攻势下,几乎如同一个幼儿园的小女生一般不堪一击,而这正是安娜能够玩弄朱莉娅于股掌之间的原因。在爱情的领地里,谁更从动机出发,谁更把情放在动机之后,谁就是最后的胜出者。朱莉娅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有着一个探访妹妹死亡的动机,但是,这个动机一直摇摆不定,最后竟然让位于偷欢之乐之中,她根本没有强烈的定力,保持住对动机的坚守,坚守被她的情淹没了,失守了自己的底线,从而使得自己成为安娜手下的操纵木偶。但安娜显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哥哥被害的事实,她从没有让自己的情占到上位,超越过她的复仇动机,所以她一直以冷酷的圈套,一步步地把朱莉娅套上钩,而对于她使用的“渣男”,也毫无眷顾之情,这才是安娜一直稳操胜券的原因。

朱莉娅的第一次人生,以失败告终,与男友马库斯过了一段反叛的光阴,最终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人生,但这个人生里的宁静的家庭生活,并不能扼止住她内心里的勃勃蠢动的一颗春心,她抵抗酗酒,抵抗情欲,但是她根本不具备抵抗的能力,在情欲的一次次攻击面前,她步步失守,她的第二人生再次在她的欲望满满的灵魂状态下破灭了。小说细腻地展示了一个充满着敏感内心的女人在这个充满着诱惑的世界里的一次次城防失守,接轨了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对女人内心情感世界的抽丝剥茧的悠久底蕴与传统,而这种诱惑的切入平台,已经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互联网,虽然诱惑施展的平台发生了逆转,但是不能改变的是人心流变的固有流程与模式,所以,十九世纪的文化传统,在互联网时代重新演绎,依然不损其对人心发现的深刻性与前卫性,这一方面说明了十九世纪的经典文学在今天依然不失其适用的领空,而同时也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情感流向,依然在传统的经典文学里找到最初的领地模板。

在朱莉娅的第二人生里,她的生活看起来幸福美满,四平八稳的夫妻生活,却充满着危机,丈夫休身为医生,却卷入了医患矛盾,而他与女助理之间也有出轨记录,看起来,平淡的生活满足不了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朱莉娅在网络上遭遇到的恋情,使她获得了新鲜的刺激,可见第二人生表象上虽然风平浪静,但内里却暗流涌动。作者整部小说的用意,显然是撕裂这种所谓回归正常生活的脆弱外表,揭示出婚姻背后的暗礁与险滩,作者把小说这种社会性的见解与透析,放置在悬疑小说的框架下予以展现,达到了人物形象丰沛感与情感转换的突兀感的完美结合,在构思技巧上,确实令人击节称赞,虽然这个构思有一点过于离奇与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