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京剧艺术家史依弘、李军:观众认可,才是真的创新

3月22日-24日,上海京剧院新版《大唐贵妃》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让戏迷们大饱耳福。京剧艺术家史依弘、李军领衔主演,在舞台上再现了杨贵妃与唐明皇的千古绝恋。现代快报记者专访两位艺术家,听他们解读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 史依弘

再现经典

第一个唱《梨花颂》的人

上海京剧院的新版《大唐贵妃》始于京剧大师梅兰芳创编的《太真外传》,为梅派新戏中之最。2001年,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牵头、重新创排,汇集各艺术门类的精英,成就新世纪现象级京剧作品——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一曲《梨花颂》唱遍大江南北,可谓是戏曲爱好者心目中的流行曲目。这首曲子正出自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是该剧的主题曲。

鲜有人知的是,史依弘正是第一个唱《梨花颂》的人。

 △ 李军

当年由三对生旦演员扮演杨玉环和李隆基,史依弘、李军即是率先登场的一对。“那个时候很青涩,我才二十几岁,当然演的也是青涩的杨贵妃,是她最年轻、最得宠、最辉煌的时候。”史依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在其首演十八年后,新版《大唐贵妃》在2009年再续戏曲佳话。史依弘、李军继续担纲主演,演满全剧。史依弘说:“两个人之间的戏就更娴熟,搭戏也能够更紧密。这么多年不管是艺术上的成熟,还是人生的一些经历,都给了我们很多养分,对人物的体会更多。”

跨界反哺

京剧新编戏看点十足

1994年,22岁的史依弘凭借新编戏《扈三娘与王英》中的扈三娘一角,一举拿下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白玉兰戏剧奖”。

“我觉得演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一种角色。艺术又是互相融通的,能够去接触旁类的艺术、去学习,我觉得这都是好事,我是从来不排斥的。”在自己能够驾驭的范围之内,史依弘不停地在跨界。电影、电视剧、综艺……她将跨界的收获,反哺到京剧这一老本行。

“既然要塑造一个新的人物,就要让观众耳目一新,要看到京剧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一出来,就要让观众相信你是一个异族女子。”2008年,史依弘把国外经典故事《巴黎圣母院》改编为京剧《情殇钟楼》,用中国传统戏曲演绎这部经典作品,给戏迷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为了演好剧中来自西方的女主角——一个流浪舞者,史依弘主动报名参加了舞蹈比赛节目《舞林大会》,“时间不是很长,其实也就几次有舞蹈老师带着我们训练,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真的把融合了京剧的舞蹈元素放到了女主角身上。”京剧《情殇钟楼》获得了戏迷们的喜欢和认可,并荣获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二等奖。

京剧《新龙门客栈》是史依弘另外一部新编戏。“大家都说我的创新剧目很多、一直在不停地创新,其实我创新剧目很少的,从《情殇钟楼》到《新龙门客栈》,这期间隔了十二年,才有一部我自己看得过去的戏。”

多唱多演

真正好的新戏要能传唱

“传承非常重要,你要先把老的戏曲程式学下来,给自己打基础。”谈及传统戏曲的发展,李军觉得京剧是很严格的,包括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所有的一切都非常严格和规范,一定要先把这些学下来,再展示给观众,“在展示的过程当中,你要不断地创新,要有新意。”

传统戏曲如何走近年轻人?这一直是戏曲人不断摸索求解的难题。尤其是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火爆,更是引发了诸多思考。对于这一难题,史依弘也跟记者分享了她的想法。

在史依弘看来,虽然大家都喜欢创新,都愿意去创新一个新的角色,但是这不能盲目。“你要认准了去做,而且每次要认真地去把它做好,要让观众认可你这出戏,要真正能够多唱、多演、多传唱,就像《大唐贵妃》一样。”

“传承一部新戏不容易,并不是说排了新戏,就是创新。”她告诉记者,新戏唱好了,才能传唱下去,才算得上真正的创新。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文 郑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