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戏剧“第四堵墙”?法国喜剧《悭吝人》再登北京人艺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贪婪、吝啬等劣根性是根植在人性深处的,尽管《悭吝人》创作于300多年前,但对人性的探讨永不过时。”导演林丛说,以法国喜剧名家莫里哀的批判视角审视现代人的金钱观、亲情与爱情观,将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悭吝人》媒体见面会。主办方供图

3月19日,北京人艺2024年首部新排作品《悭吝人》媒体见面会举行。导演林丛、杨佳音,演员傅迦、王佳骏、李珀等主创亮相,解读经典“老”故事的全新面貌。

喜剧经典再次“创新探索”

当下视角解读古典的故事

《悭吝人》是莫里哀的名作,1668年在法国公演。剧中以喜剧方式揭示人性,塑造出了“阿巴贡”这一经典的吝啬鬼形象,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领略到法国古典喜剧的魅力。作为享誉世界的经典,《悭吝人》与北京人艺也有着深厚渊源。1959年,该剧曾登上人艺舞台,八十年代再次上演。

话剧《悭吝人》海报。主办方供图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重排《悭吝人》,不仅是对经典的再次‘创新探索’,也有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表示,观众可借此了解法国文化,感受两国戏剧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同时,这次排演注重以当下的思想和视角去解读古典的故事,也体现出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主办方供图

林丛表示,虽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却是演给当下人看的,传递的思想也是当下想表达的。

啼笑皆非式“失误”频出

还原莫里哀时代演出形态

林丛曾执导《我可怜的马拉特》《霸王别姬》等剧作,杨佳音曾参与《茶馆》《正红旗下》等。此次共同执导的两人将这部作品定义为一出“非正常喜剧”——主创们既对原作进行了重新的戏剧构作,增加了一层戏剧时空,也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

据介绍,剧中以一家乡村剧团演一出戏为由头,通过演出中乱象丛生的“事故”和啼笑皆非的“失误”产生喜剧效果,再加上人物本身性格特点所具有的喜感,让整个作品更具趣味性。剧中采用了大篷车、流浪剧团等形式,既与作品表现内容有机结合,也还原了莫里哀时代的演出形态。

饰演阿巴贡的傅迦曾在《白鹿原》《鸟人》等人艺话剧及《楚乔传》《庆余年》等影视作品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告诉记者,这次表演是一次不容易完成的挑战,“我们演的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剧团,还不能让观众看出演员是在演那种蹩脚的状态。”

演员傅迦。主办方供图

打破戏剧“第四堵墙”

将观演关系打碎重建

话剧舞台如何呈现喜剧?林丛表示,“喜剧很难演,演员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有人物基础上的表达,需要让每个演员都能够在创作中充分释放自己,找到喜剧的节奏。”

“此次使用的依然是人艺之前演出用过的翻译本。”林丛说,“过去的翻译剧本,可能文字的表达和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我们现在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把当时剧作家想传达的讽刺和搞笑,转换成当下观众能有通感的包袱。”

杨佳音表示,此次表演会将传统的观演关系打碎重建,打破戏剧“第四堵墙”,激发演员与观众的“化学反应”,让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让演员放松,打开想象,才能增加喜剧色彩。”

据悉,本剧将于4月19日亮相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