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逐鹿春节档,蓄力发展仍是关键

□王晓宇 (武汉学院)

微短剧在2023年爆火,在2024年春节档又获得不凡的成绩,各类平台的短剧都受到了观众捧场。《光明日报》2月23日发布的“数据精选”提到短剧在春节档破八亿;尤其提到《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部剧,仅拍摄10天,后期投入8万元,但爆红之后观众的单日充值达到2000万元,足见微短剧迎来了“破圈”的势头。但暂时的火爆之后,短剧要获得长足发展,真诚的创作和精品的打造,仍是关键。

首先来谈一谈亲身的体验。短剧的蓬勃发展使得很多长视频平台也进军短视频市场,并且都朝着精良的制作迈进,芒果、腾讯更是专门设立了短剧剧场和板块。寒假期间,我在各大平台上观看了不少于20部的微短剧,既有制作精致、剧情合理的平台独家剧,比如《招惹》《大妈的世界》《虚颜》等;也有出没在微信广告和视频评论区的小程序剧。

小程序剧相对而言是最粗糙的,主打内容刺激和追求爽感,一集1-2分钟,并且往往在关键时刻需要付费观看之后的剧情,而平台的独播短剧大多为精品制作。由于我看了很多短、快的短剧,再看传统的电视剧就一直没放过倍速键,恨不得只看情节矛盾和男女主的相处,结果便是看了和没看一样,体验感不完整,情绪也没有起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刷”剧。而短剧给我的体验感也是如此,我快速看完了一部短剧,当时感觉很满足,第二天又沉浸在另一部里,成了刷短视频的剧集版。整体体会就是:确实有少数的精品存在,一天就能看一部剧,但大部分短剧的内容和剧情都差不多,妆造和演员也很相似,而小程序上大量改编自霸道总裁小说、复仇小说的短剧更是让我脸盲。所以短剧虽有优秀之作在不断爆火,可仍有大量的及格或者及格线以下的制作混迹在其中。

其次从短剧的创作来看,短剧内容从哪来?大部分都是网文改编,最近又推出了电影或综艺衍生的微短剧,比如《少爷和我》(《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中颇受欢迎的喜剧cp主演)、《超越吧!阿娟》(电影《雄狮少年》的衍生真人微短剧),也有创作者的自创等等。

看起来微短剧的种类似乎变多了,但大部分短剧还是围绕着女频展开,剧情发展要么是一集一波折,要么是永远没有波折,一爽到底。短剧的种类和内容是需要在有人投身短剧行业后进行创新的,观众的需求也会急速改变。比如腾讯“十分剧场”添加了武侠、男频、悬疑的短剧类别,丰富了短剧板块的内容。还有一部互动微短剧《摩玉玄奇2》,观众作为“仙官”,通过页面的互动选项一步步指导女主角在后宫立足,这些都是其短剧出彩的原因。观众从追偶像剧和仙侠剧,到吐槽其同质化,从被短剧集的剧场吸引,到对内容创作不稳定的抱怨,似乎成了规律。那么现在对微短剧的“上头”的观众,也终究会在“短、快、爽”的狂欢后追求更加精致、真诚、恰当的制作。所以微短剧今年虽然很卷,也逐渐迈向精品化的创作进程之中,但静下来思考内容创作、蓄力产出精品,仍然是发展的关键。

最后从微短剧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从去年年末一直到现在,都有影视大佬、导演宣布转战微短剧市场,现在也可以看到一些老牌的演员开始演绎短剧,并且转化得还不错;但是长短剧集有别、电影与电视剧、微短剧的创作路线、剧情叙事、人物安排有别,创作完成作品的呈现和观众的接受度仍然是未知。另外微短剧的用户画像由原来的三、四线城市逐渐扩充到了一、二线城市,受众越来越多元,原本复仇、霸道总裁、精英爽感的文本套路必然会受到挑战。内容的创新、创作者多类型的审美、观众多样的需求都意味着微短剧的重点不在“微”和“短”,仍然是以内容为王;在短剧未成为红海之前,仍有发力的空间。

微短剧在春节档出乎意料的表现,预示着接下来具有绝佳发展潜力,但是如何将潜力发挥到极致、将势头保持住,并且长久发展下去,内容创作的内核是需要紧紧抓住的。越来越多精品化的创作、国家对于粗制滥造剧集的严格管理、创作者们从同质化内容中的跳脱,一定可以让未来短剧呈现出多元的审美和观看体验。

短剧虽火爆,但仍需蓄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