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喝茶边看电影 百年前的成都人 电影生活很时髦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

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于1905年,但成都人接触电影却早在1904年。边喝茶边看电影,早已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2月5日,成都电影轻博物馆对市民开放,同期举行的“世界早期珍稀电影设备主题展览”中,新明电影院1924年放映的同款百代放映机、世界早期的系列电影放映机都一一呈现,市民在这些活样本中,感受成都人深刻的创新乐观气质。

历史文化学者姬勇:

当年电影票上还印有印花税

红军在电影院发“招聘广告”

姬勇

2月5日下午,不少市民代表前来观展,并观看公益电影。有意思的是,观众们取到的电影票,是复刻了1946年新明电影院的票面。

“你们看,那个时代的电影票上,还要贴印花税?这是为啥?因为在1946年,因金圆券(银圆券)发行额极速增大,市场物价飞涨,电影票票价由每票400元上涨至600元(旧币)。”历史文化学者姬勇感慨,一张小小的电影票,是成都人光影世界的见证,也保留着时代的气息。

封面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成都电影轻博物馆中,有不少可看的“老宝贝”。比如一则贴在电影院的“红军招兵广告”,是目前成都可查的最早的红军招聘启事。“电影院人流量大,也是发布广告的绝佳之处。这则广告发布于1933年,启事上招聘包括无线电、银行、金融、医生护士、机械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 姬勇介绍。

而关于成都人的乐观生活气质,也很有意思。姬勇介绍,因为成都人有喝茶的习惯,当时就有了在电影院边喝茶边看电影的成都特色。最初电影院放映的都是无声电影,电影院雇请人员先将影片主要故事情节用中文字幕放出来,然后再开始放正片,配音员用大喇叭配合成都话进行解说。直到1930年,有声片正式在成都露面,但国外电影皆用成都话进行配音。

四川师大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陈佑松:

轻量级博物馆让历史“活化”

也为消费场景提供新支点

陈佑松

成都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总数已达186家、居全国第2位,这些博物馆像城市百科全书,竭尽所能描绘这座城的全貌,它们以无言的对白讲述最为生动的真相,将城市的璀璨浇铸成永恒。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以有百年历史的新明电影院焕新为契机,成都电影轻博物馆以灵活的体量,与市民见面,成为“博物馆之城”的一名“新兵”。对此,四川师大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陈佑松认为,这是文化与消费场景的巧妙结合。“消费场景的多元化,是促进消费升级的有力支点。我们目前的电影院业态,也有复合的消费场景,比如零食类、电子游戏类。那么轻量级博物馆的业态,给市民提供了一条文博类路径的体验。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与市民互动,看个电影,也顺便观展。”陈佑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