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臣于敏中在京城去世,时年66岁,谥号文襄,入祀贤良祠,这几乎是清朝臣工所能够得到的最高褒奖。然而世事变化,仅仅半年后,在江苏金坛于氏老家,于敏中的孙子于德裕控告其堂叔于时和侵吞其祖父的在京资产,闹得沸沸扬扬。老臣入土,后事难安,这笔糊涂账逐渐清晰,揭开了于敏中的另一副面孔。
从乾隆九年开始屡获提拔,担任协办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一时位极人臣。乾隆对他特别亲密,甚至是于敏中犯了一般性错误都要为之保护开脱。认为于敏中不仅文采出众,且办事能力出众,对乾隆忠心耿耿,在乾隆眼里于敏中是个老实能干的官吏。生前号称廉洁,死后家人却为分财产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传到了乾隆耳朵里。
于敏中画像
于敏中,男,汉族,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弱冠之年,24岁就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名动一时。于敏中小乾隆帝3岁,年龄相仿,神思相通,才能出众,加上其记忆超群,思虑周详,近侍王驾,勤慎练达,深得乾隆帝赏识,屡得升迁。
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任军机大臣;乾隆三十年,擢户部尚书;乾隆三十三年,加太子太保;乾隆三十六年,升为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乾隆三十八年,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仅次于舒赫德的军机大臣。于敏中还因在平定第二次金川之乱中贡献突出,获赏一等轻车都尉,乾隆帝特将其画像绘于紫光阁中。
于敏中身后,不仅家事如麻,身前不端之举经多年发酵,也开始频频爆雷、风波不断。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冒赈特大贪污案件事发,其涉案金额之巨、牵涉人员之广、潜藏时间之久,都令朝野震惊。甘肃原布政使、后任浙江巡抚的王亶望处斩,陕甘总督勒尔谨自裁,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绞刑,先后正法者56人,甘肃官场“为之一空”。随着这起空前巨案被层层剥笋,条条线索都指向一个幕后之人,那就是于敏中!乾隆便立刻觉察出,酿成这起空前巨案的元凶表面看是王亶望,而实际幕后黑手正是于敏中。
于是乾隆只能以帮助分家为名,调查于敏中财产,居然达二百万两之多。合成今天的币值,至少在两个亿以上。精明的乾隆都搞不清于敏中怎么能有这么多钱,直到甘肃省冒赈特大贪污集团案发,最终牵出了于敏中。当杀掉了最后一批甘省贪官后,乾隆帝颁布了一道洋洋千言的谕旨。上谕开头便说,当年甘肃奏请恢复捐监时,“大学士于敏中管理户部,即行议准。又以若准开捐,将来可省部拨之烦,巧言饰奏,朕误听其言,遂尔允行”,乾隆帝也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失误。谕旨接下来说,“其时王亶望为甘肃布政使,持有于敏中为之庇护”,以至放手大贪其污。
几年后的一天乾隆帝在把玩古董时,为了一件明朝嘉靖年间的古瓷触动了情思。他由嘉靖皇帝的昏庸想到权奸严嵩的专擅,又由严嵩而想起了于敏中。为此,乾隆再次颁发谕旨,指责于敏中借着皇帝恩眷,招权纳贿,并联系甘省贪污大案,推断“于敏中拥有厚赀,亦必系王亶望等贿求赂谢”。因此,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至此乾隆晚期的两面人被彻底清算,解开了十分复杂的那张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