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乐,他们从演话剧、美颜修图开始丨聚焦银发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如今,养老需求已不满足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希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日前正式印发,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其中提出要丰富老年文体服务。近年来,各地整合政府、社会机构资源推动老年文体事业快速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在传统节日组织活动,端午节做香包、中秋节猜灯谜;联合辖区单位举办公益活动,测血糖、量血压、按摩,冬季防摔倒讲座……在北京市丰台区的芳城园三区,老年人们的退休生活可不只是菜市场和广场舞。

排练有动力 演出获得成就感

“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将至,芳城园三区的崔阿姨最近忙坏了,可她忙的不是筹备年货,而是舞蹈《红色娘子军》的排练。“我们马上要参加市里迎春杯舞蹈总决赛了!”1月23日这天,记者见到了刚刚结束排练的崔阿姨。她很自豪地表示,有100多支队伍参加初赛,只有24支进入总决赛。

年过六旬的崔阿姨是城三艺术团的现任队长。据她介绍,艺术团成立至今已有6年,团内现有团员约30人,平均年龄65岁。

“《红色娘子军》是我们团的代表作之一,我们把原版的芭蕾舞改编成了适合老年人跳的动作,舞步很干练。去年参加‘银龄杯’全国线上春晚大赛,我们从全国千余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最终获得专业评委评分第五名的好成绩,我们艺术团还被选为全国前30强。”一说到成绩,崔阿姨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和骄傲。

除了舞蹈,城三艺术团还演话剧,《长征》《半条被子》《掉包》等话剧作品在市级、区级的比赛里拿了不少奖。

值得一提的是,话剧的剧本都是团员们自己创作的。1月18日,一年一度的芳城园三区新年联欢晚会如期而至,艺术团的原创话剧《爱在社区》暖心上演。

年过八旬的汪阿姨是演职人员里年龄最大的,她年轻时从事过文艺工作,因此担任《爱在社区》的艺术指导兼主演。虽已头发花白,但汪阿姨容光焕发、动作轻巧,念起台词来中气十足,演出了社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精气神。

城三艺术团只是芳城园三区社区老年文艺团队的“冰山一角”。据社区宣传委员王青介绍,社区最早成立的老年文艺团队是美娘合唱团,目前拥有近60名成员,后来陆续成立了城三艺术团、京剧队、健身队、模特队等团体,吸引越来越多小区里的老年朋友们加入。社区为文艺团队提供场地和经费支持,会定期举办各种表演活动。

“组织这些活动相当于搭建平台,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演出机会,往小了说是展示给社区居民,往大了说是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他们的风采。光排练不演出就没有意义,要有动力、有成就感。”王青说。

学习有热情 不想被时代抛弃

除了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芳城园三区社区还定期组织各种培训班、公益咨询等活动,“手机班”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王青回忆,去年5月第一期手机班开课的时候,有个阿姨就一直在问怎么开美颜拍照、怎么修图。“我感觉现在的老年人不再像以前了,用手机会打电话就行。实际上他们需求挺多的,出门打车、扫码支付,他们都很想学。他们其实也不希望被年轻人落下,不想被这个时代抛弃。”

手机班开课至今已举办8期,每期都有20多人参加,老人们学习热情非常高,下课了还要追着老师问问题。王青说,未来手机班将作为长期活动继续办下去,还将探索开设读书班、手工班等各类学习互动活动。

“我们还发动居民自己来教,发挥特长会让人很有成就感的。”王青记得,小区2号楼有个非常擅长做布贴画的陈阿姨,但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性格内向的她很少与人来往,“今年我们打算让她过来帮忙,带着大家一起做布贴画,这样她也可以接触更多的人,心情也会好一些。”

芳城园三区是方庄街道所辖的17个社区之一。1984年8月24日,北京市正式启动方庄住宅区建设工程。方庄是丰台区第一个完成城市化的地区,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市首个“成片规划、成片建设”的大型居住区,也曾是亚洲第一大住宅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曾经辉煌的大型居住区,成了丰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适老化更新势在必行。

“原来是社区搞什么,大家就来参加什么。现在的理念是大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组织什么。现在物质层面啥都不缺,很多老年人因为孩子不在身边,他们其实挺无聊的。参加社区的活动,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还能认识更多朋友。我们希望真的给大家带来体验感,老有所乐,让老年人们感受到社区就是家。”王青表示。

文 | 记者 王莉 刘克洪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