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电视剧司首赴网络电影剧组调研 用“冲锋”精神把《冲锋》拍好

“1月26日,拍摄第17天,演员李感(饰杨根思)化妆时间3:10,交妆时间3:50,出发4:10……”网络电影《冲锋》的日拍摄通告单上,这样的凌晨开工已是常态。

低温度,大风速,高海拔。在距离北京约百余公里的张家口天漠影视基地,根据新中国首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英雄事迹改编的《冲锋》,正在紧张有序地拍摄中。

《冲锋》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入选总局“2023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由腾讯视频和一寸时光影视联合投资制作,崔炎龙执导,贾宏昊编剧。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杨根思率领三连开拔长津湖,在小高岭击退美军8轮进攻,最终在弹药耗尽,血战至全排仅剩2名伤员的情况下,杨根思抱起最后的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保卫阵地的故事。

1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一行赴剧组调研,了解拍摄情况,提出指导意见,并勉励剧组用“冲锋”精神拍好《冲锋》。

在化妆间,墙上贴着一张十分醒目的定妆海报,几十张照片展示着主要人物5个不同阶段的妆容。主创告诉《广电时评》记者,在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志愿军在作战初期、中期、后期的妆容一定是有着巨大差异的,这张图片将不同时期的妆容作了详细区分,后续都将在片中有着明显体现。

服装间挂着做旧的军服,主创介绍,剧组认真研究了不同时期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服装,在军事专家指导下,确定了杨根思所在连队1950年入朝时的军服和帽子,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细节。这里还有一件剧组花大力气找来的当年美军的原版军服,剧组以此作为片中相关美军服装设计参考。

随后的座谈会上,主创介绍了《冲锋》的拍摄情况。腾讯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电影内容负责人芦洋介绍,目前分为两组拍摄,一组在张家口张北县草原天路拍摄以行军戏为主的“文戏”,一组在张家口市怀来县天漠影视基地拍摄以小高岭战斗为主的“武戏”。

1月10日,这部开发筹备周期历时整整15个月的作品在天漠影视基地开机,严寒的天气、肆虐的风沙成为剧组的“家常便饭”。冬季的张家口,最低温度达到零下20多度。拍摄地所处的位置位于“大风口”,剧组人员常常被弥漫的风沙吹得睁不开眼睛,由于风速太大,基本无法完成现场收音,通常需要拍一条再补一条声音。“摄制组经常凌晨三四点开工,但每天只能拍摄5个小时左右,因为还要铲雪、徒步进山,第一天开机我们到凌晨三点才收工。”芦洋说。

战争题材作品,需要专业力量 “保驾护航”。腾讯视频自制电影制作人姚玲介绍,为了最大程度保证片子的严谨性,《冲锋》专门邀请了党史、军史等专家担任创作顾问。现场,编剧贾宏昊就谈到在顾问的建议下对台词进行了反复修改和打磨。

演英雄、学英雄。剧组在开机当日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帮助演员建立和英雄前辈的情感连接,使之对“这场伟大的胜利”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此外,为了增加演员的专业度,剧组在开拍前要求演员提前进组,进行专业的军事训练。

听完相关介绍并观看几段片花后,高长力对剧组面对艰苦自然条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保证拍摄提出表扬,对《冲锋》的服化道、影像质感给予肯定。就剧组接下来的拍摄工作,高长力指出,要注重艺术表达,战争题材靠文戏“打天下”,要以更加细腻的情感铺垫和细节描写衬托志愿军战士的无畏精神;要注重拍摄过程中的创新,现场可以激发、碰撞出新灵感、新火花;要发挥好临时党支部的作用,在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基础上,发扬艺术民主,组织大家分享心得和思考,让每个角色都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黄如军等对片中情节、细节、台词等给出提示和建议,为作品的调整修改提出可参考、可实施的指导。

座谈会后,调研一行随主创来到 “小高岭”拍摄现场,观看志愿军打退美军第三轮进攻的一场战争戏。拍摄现场所用枪支是从长春电影制片厂租借的真枪,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协调和支持下辗转运到拍摄现场,为的是能够让演员更好进入剧情,并增强片子的真实质感。

“演员多练几次,炸点已经准备好,争取一次拍过”现场导演用对讲机喊着话……现场,曲折的山路、险要的战壕、纷飞的战火,让人仿佛“穿越”到70年前的战场,感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感悟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据了解,网络电影《冲锋》目前拍摄进度已过半,预计将于2月3日杀青,年内和观众见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