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云首部中文版小说《我该走了吗》:一本“颠覆预设”的小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日前,“爱的重塑与创造——李翊云首部中文版小说《我该走了吗》首发式”在上海举行。

《我该走了吗》是华裔女性作家李翊云首度被翻译成中文引进国内的小说,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构思精巧的小说:八十五岁高龄的莉利亚,翻开曾经的情人罗兰的日记本,不厌其烦地为日记里的事件添加注脚,围绕一本日记展开的“对空言说”,为读者们揭开一段持续数十年的隐秘关系。

书封。出版社供图

“一开始在读的时候,因为(书中)首先出现了一位在养老院里的老太太,我会以为它是一个像《魔山》一样的作品,是一个关于如何面对衰老、面对人生最后的岁月的作品,但是后来发现它颠覆了我所有的预设。”首发活动上,青年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分享了《我该走了吗》一书带给她“颠覆预设”的阅读体验。

这是像《魔山》一样关于衰老的作品,还是涉及多代人命运的小型版《百年孤独》,还是解开他人一生秘密的《玫瑰的名字》?在刚开始阅读时,包慧怡对这部作品有过很多想象。然而,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她发现《我该走了吗》是一部立意独特的作品,书写了女性对男性叙事权的解构过程:“这本书关乎对于记忆和时间等议题的争夺:男性以为自己写了书可以盖棺定论,这个年轻的小女孩16岁那一夜成了他的情人,成了他的众多‘收藏品’中的一个,甚至在他人生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脚注。但是实际上到底是谁收藏了谁?莉利亚在阅读罗兰的书的时候不断在做评注。她的评注是不规则出现的,可以说是解构了这个男性自以为的人生故事。那么你就会看到这样一种对叙事主体的争夺,非常有意思,很有张力。”

书封。出版社供图

对于小说主人公莉利亚执着于阅读与回应旧情人日记的行为,双语写作者、文学译者钟娜也有自己的解读;“其实这个行为本身是有一些偏执的,所以怎么理解这个行为,我是花了蛮长时间思考的。”

她在李翊云的上一部作品《亲爱的朋友,从我的生命写入你的生命》中找到了答案:“李翊云有两年时间患上了抑郁症,她通过阅读和回顾自己的人生,包括自己和家庭的关系、和文学的关系和自己上半生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消化。所以其实她是在通过不断阅读作家的书信集和日记,来慢慢获得了一些重新找回自己人生平衡的智慧。

“那本书其实和《我该走了吗》也在进行一种对话,就是通过非常深入的阅读,将读者和作者的人生缠绕在一起。我重读了那本书之后再来读《我该走了吗》,就有一种理解了莉利亚的感觉,当一个人的人生出现了困局的时候,她通过阅读这种最极致的进入他者大脑的方式,来重新建立起一种叙事。”钟娜说。

李翊云。出版社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