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热播剧《繁花》,来一场老卢湾的Citywalk!

最近,电视剧《繁花》已经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热播剧。而金宇澄小说原著《繁花》当中和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些主要场景,都是在老卢湾生活过的市民非常熟悉的地方。

沪上漫画家罗志华老师在看了电视剧《繁花》沪语版之后,分享了几组二十多张老卢湾的漫画,许多市民朋友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因为这是几代上海人的共同记忆?>

罗志华老师告诉记者,他是在走遍了阿宝所说的“半个老卢湾”之后创作了这组漫画作品。而他自己是卢家湾人,曾经的卢湾区就是因为有卢家湾而得名。

作为罗老师的朋友,沪语作家胡宝谈小辰光曾经住在老卢湾八仙桥附近,这里有他和家人的生活轨迹,他告诉记者:“我外婆屋里老早住在卢湾,而外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在龙门路上开了一爿书报店。我从幼儿园老师带队开始,淮海公园去得最多,因为距离最近。看电影就到嵩山电影院和大众剧场,看毛病就到曙光医院,买小菜就到八仙桥,淘旧货就跟外公到淮国旧。”

金宇澄最初是在上海的弄堂网完成了《繁花》长篇的雏形,2011年5月10日,金宇澄在弄堂网的论坛(bbs)以“独上阁楼”为用户名发布了《繁花》的第一帖(点击见报道)。

2011年,胡宝谈已经在弄堂网与网友“打得火热”,通过论坛分享其沪语内容,并在当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上海话小说《弄堂-上海话》;而在时隔11年之后的2022年9月,《弄堂》以有声读物形式由上海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沪语作家胡宝谈用他带有沪语特色的文字表述方式,结合罗志华老师一组新创作的漫画,来一场《繁花》里的老卢湾citywalk。

1.陕西南路进贤路 陕西南路法国梧桐浓密,老房子多,也是我喜欢散步的地方。红房子西菜馆搬迁前后的味道,感觉总是有点两样。2000年后如一夜春风,这里开了很多精品小店,当时我陪女朋友买过两件旗袍。我常去的两爿本帮馆子,除了兰亭餐厅,就是陕西南路上的玲珑餐厅。到兰亭吃饭,除了几道名菜,我还会点一道拔丝苹果。有一趟,我和一个刚刚认识不久的小姑娘吃饭,谈了实在起劲,拔丝苹果上来了,没人去管它。老板看不过去,跑过来了,立到台子边上提醒我:“侬拔呀,快点拔呀,勿拔要结牢拔勿开了!”我嘴上答应好好好,眼睛根本不看盆子。隔了一会儿,老板看我们还没动静,他屏不牢了,中华香烟吃到一半,叼在嘴上又跑过来,筷子拿起来帮我用力拔了两下,拿筷子在小碗的水里甩了甩,塞到我手里,讲:“已经拔勿开了!快点快点!”

动迁之后,我记得兰亭先是搬到了人民广场附近,西藏中路上,我还点过外卖,鸡骨酱和面拖黄鱼。之后,兰亭好像又搬过了。

进贤路上还有一家餐厅叫兰心,也是本帮菜。点菜时候,草头总是要点的。剧中的夜东京和玲子是虚构的,但是进贤路二十多年前的几爿名店还有干酪火锅,我想很多如今的中年人都印象深刻。还有剧中出现的进贤路油条,又香又脆,对大老板也好,对小百姓也好,都是美食。讲句题外话,进贤路曾经有爿西泉浴室,大家晓得东泉浴室又在什么地方吗?

2.南昌路 以前叫环龙路,是今日雁荡路以西的南昌路大部分。路名是为了纪念法国飞行家环龙,他进行了“中国上空的第一次飞行”。这条路是我喜欢的散步路线之一,路小,树多,闹中取静,每次路过科学会堂总要抬头看看。还有林风眠旧居,路过时脑海里也总会出现他的几张“仕女图”,独特的阴柔之美,感觉很空,但是空之中又有什么东西在,感觉很暗,但是暗之中又有亮光。

南昌路上,有幢南昌大楼。前两年,南昌大楼重新修缮过了,我去看了看,当年破碎的马赛克都弄得崭新。我在南昌路吃过阿大葱油饼,也是丰裕生煎的常客,每趟点的都是两客生煎加一碗咖喱牛肉汤,据说这爿店也是张国荣生前最爱的生煎。

3.复兴公园 老底子上海人叫它法国公园,也是我去过很多趟的公园之一。幼儿园时,父母领我坐过旋转木马。后来,木马拆了,我惋惜了好多年。公园历年办过各种灯会,我猜过灯谜,只猜中过一趟,奖品是一管毛笔。上世纪的80到90年代,夏天有夜公园,还有舞会,气氛和白天大不同,我还看过“珍奇异兽”展览。

到我上班时,虽然公园夜里关门了,不过你到park97,到钱柜唱歌,还是可以进去,我就趁保安不注意,溜到大草坪上兜一圈。再后来,里头酒吧更加多了,官邸、richy……其中一爿店,原址就是我小辰光看“珍奇异兽”的地方。

4.上海文史研究馆 在思南路上原来叫华拉斯宅(residence wallace),是一座带有西班牙风格的建筑 ,1980年代初期开始作为上海文史研究馆使用。我记得当时大门口还有一幢平房,是文史馆的文化艺术沙龙,挡住了里头。差不多四年前,平房拆了,还原了建筑当年的样子,让那只半球形的穹顶一目了然。听说建筑里头用了很多琉璃材质,有一种流动的色彩,希望将来可以对市民开放参观(编者按:团体可以预约,目前不接待散客和临时团)。

5.思南路36号 当年我女朋友就在淮海中路的书店上班。中午,我会乘几站路到阿娘面馆等她一道吃饭。那个时候,是阿娘亲自下面的。有时候夜里也去,店已经打烊了,但是她有个同事和阿娘关系很好,我们就借他光,阿娘会再从竹椅上起来,帮我们开小灶。我至今还记得在思南路上街沿,阿娘忙碌之后空下来,坐在竹椅上“望野眼”(沪语:东张西望)的样子。

思南路36号旁边有一只大花园,有树有花,还有假山石,窗口是圆弧形的,看了觉得可爱。图上画了有人在晾晒衣物,确有其事,我还看见过在爱奥尼克式的立柱上搁了拖把,在假山石上插了扫帚。虽已是寻常百姓家,此楼风采仍在。

6.重庆南路 我对重庆南路的记忆,是蓝天和太阳光的记忆,是没有高架投下阴影的记忆。大概是1990年代初,过年之前,我外婆都会派我脚踏车踏到沧浪亭,买一整条黑洋酥芯子(沪语:馅料)。这个宝贝猪油十足,油是油得来,我“啊有”一记,拎起来朝脚踏车篮头里一厾(沪语:扔),窗口里阿姨穷笑了,讲我少爷做事体了。

7.圣尼古拉斯教堂 如今,圣尼古拉斯教堂的名称直接在百度地图上还能找到,教堂1934年在高乃依路(今为皋兰路)落成,有九个金色圆顶和十字架。教堂也是当时俄侨在沪举办各种讲座和文艺晚会的场所。之后变成了工厂、仓库和食堂,住过人。

某年,洋葱头圆顶被拆掉了,一直到1990年代才重建。不过已经不是教堂了,开过酒店,还开过法式餐厅ashanti,我也去吃过,吃吃葡萄酒,看看墙上的画。如今,这里是思南书局诗歌店,也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吧。

8.合肥路 也是我喜欢散步的一条路。对合肥路倒是夏天的印象更加深刻,路灯底下,整条马路比别的马路要暗几分。我在合肥路上的建新理发店剃过头,最后一趟是花了十五块。店从解放前开到今朝,也有七十多年了。老师傅对我讲"等阿拉不做了,这爿店也正好关门。这条路也是华良切面店的原址,也是七十多年历史,好在华良切面店(见本报之前报道)在斜土路又老店新开了!

合肥路上,几幢花园洋房都是保护建筑,古典主义风格,气质蛮高雅。我记得有一幢门口有块石头界碑,每趟路过,我还要摸一摸,能体会到一点点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