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倩文秒变“迷妹”,《咏春》香港持续升温“收割”全年龄段观众

1月6日,舞剧《咏春》香港首演第三日。这天下午、晚上《咏春》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均设有演出场次。时值周末,前来“刷剧”的观众数量较前两日有增无减,现场人头涌动、人流如织,人气之旺,可见一斑。

1月6日晚,记者碰巧遇到看完舞剧《咏春》的歌星叶倩文,她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都看傻了!”她向记者表示。

叶倩文和《咏春》演员们合照。图片由演职团队提供

叶倩文说:“看《咏春》时能感受到演员们的精神、体力和爱心。这样困难的表演,每天都要演,没有爱肯定坚持不下去,没有100分的精神也都演不下去。演员全场都很兴奋,我对他们非常佩服和尊重,表演很专业,导演也很年轻。很有福气看到这个表演,希望能再多看几次。”

记者了解到,受1月4日、5日《咏春》香港演出大众媒体报道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口碑发酵”的影响,周末前来购票、观演的香港市民更多了。1月5日晚,香港市民刘女士携丈夫以及2个小朋友,举家出动,前来观看《咏春》。刘女士告诉记者,“看到许多媒体都在推荐。咏春在香港可谓家喻户晓。新年想带小朋友感受下。”

等待入场的观众参观位于香港演艺学院二楼的“咏春巷”。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在香港,咏春拳的印记比比皆是。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位于尖沙咀星光大道的李小龙雕像。李小龙是叶问的弟子。李小龙幼年拜叶问习咏春拳术,之后前往美国留学,毕业后在美国西雅图开设“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武术。其间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击精华,创截拳道。

在东西方文化汇聚交融的香港,咏春被运用在电影、电视剧等流行文化作品,产生了享誉全球的武术电影明星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等经典之作。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1月6日下午,记者在李小龙雕像处进行了随机采访。来自德国的游客莱恩与他的小伙伴正在李小龙雕像前比划、摆拍。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李小龙的粉丝,此次来香港游玩,最重要的行程就是“打卡李小龙的香港足迹”。莱恩还告诉记者,他已经购买了1月7日《咏春》演出的门票。“我知道李小龙曾经跟随叶问学习咏春。舞剧《咏春》口碑超赞,迫不及待想去看。”

在香港星光大道李小龙铜像前,不论香港市民还是游客,都摆出招牌动作合影留念。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1月4日,舞剧《咏春》香港首演之首场演出就得到了香港“武林人士”的高度肯定。香港武术队主教练张立功评价说:“我觉得很震撼。我从中看到了一股正气,看到了武术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担当。我觉得社会就需要这股正气。”张立功同时点赞《咏春》的演员们“拳打得非常好”,“舞蹈与武术结合,刚柔并济,既有力量又有美感,这对推广咏春、推广武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大有裨益。”香港咏春体育会前主席陆地亦表示,“看完更有信心了。不仅我们喜欢,年轻人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以创新的载体、形式,走向更远的地方,走向全世界。”

记者注意到,《咏春》香港“热舞”吸引了大量香港年轻人前来观演。1月6日,走进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的观众就以年轻人为主,其中还包括不少外国年轻人。“我特别喜欢这部剧的舞蹈。刚劲有力又不失柔美。”香港市民、大学生马小姐说,“我会感觉演员身上有一股气、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让我感觉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叶问长子叶准的弟子、电影《叶问前传》出品人洗国林大赞舞剧《叶问》不简单。“舞剧不同于电影,电影可以ng(重拍),但舞剧却不可以出错,演员每个动作及走位都要非常准确。” 洗国林说。他同时称赞《咏春》用新颖的方法推广中华武术,编导没有采用传统“硬桥硬马”的表达方式,而是将武术融入舞蹈,以优美的舞姿演绎,让年轻人感觉武术并不“老土”,愿意亲近。记者观察到,《咏春》在港演出这几日,每晚演出结束后都有年轻观众在sd(舞台出口)处守候,等待演员出现。与此同时,香港演出大获成功也带旺了深圳演出场次。据悉,1月12日至14日,《咏春》在深圳大剧院的演出门票也几近售罄。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耿超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