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认领,延安市第一批文艺创作重点题材发布啦!

@全市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

     为加强我市文艺创作规划引导,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市委宣传部决定建立文艺创作题材库。现发布《延安市第一批文艺创作重点题材》。请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广泛开展各门类文艺创作,不断提升延安文化软实力。围绕入库题材形成的作品纳入全市文艺奖扶项目,经评审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奖扶。详情请联系市委宣传部文艺影视科0911—7096302。

      延安市第一批文艺创作重点题材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一、劳动英雄

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的八路军劳动英雄
1942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号召解放区全体军民切实开展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劳动英雄不断涌现,工厂中出现了赵占魁,农村中出现了吴满有,合作社出现了刘建章,机关中出现了黄立德等著名的劳动典型,也涌现出了不少领导生产建设成绩卓著的优秀干部。为了推广劳模的先进经验和事迹,1942年底到1943年初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上,表彰奖励了成绩卓著而又刻苦奉公、在群众中有威望的王震、习仲勋、黄静波、王世泰、马文瑞等22名领导干部,毛泽东亲笔为每个人题词。给予三五九旅,延安县委、县政府及延安县南区合作社三个单位以团体奖励。劳模运动形成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它不仅成为动员和鼓舞边区人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的精神动力,而且为我们后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将成为人民前进的不竭动力。

悬崖造林队


在宜川县,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悬崖造林队”常年用绳子拴住腰,在黄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垒坑种树。2004年以来,他们植树拦泥沙,造林保水土,在宜川县种下近4万亩、至少280万棵树,其中有一万多亩种在水土极易流失的黄河西岸悬崖、陡坡等生态脆弱区。他们最早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他们常年奔波的沿黄山峁间,现在已是满目苍翠。如今,这支平均年龄已超45岁的“悬崖造林队”,已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种树英雄”。

“时代楷模”延安市宝塔区

宝塔消防救援站


延安市宝塔区宝塔消防救援站,1973年建队,先后获得各级各类荣誉230余项,其中,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2次。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被应急管理部表彰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四、清凉山


1937年至1947年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所在地。这座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管理的红色新闻山,为党的新闻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延安成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

五、鲁迅艺术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1938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在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共开办了文学系四届,戏剧、音乐、美术系各五届,培养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等学生685人。创作出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等一大批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鲁艺的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六、延安中学


延安中学枣园校区,央视记者郭晓龙摄

1938年8月,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为了给抗战积蓄力量、给建国储备人才,延安中学的前身——陕甘宁边区中学在战火硝烟中诞生。从最早的陕甘宁边区中学到今天的延安中学,学校先后15次易名,14次搬迁校址,几经辗转,但办学从未间断,红色基因一脉相承。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是在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80多年来,延安中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七、延安苹果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品尝延安苹果

延安苹果“七上太空”,全国每10颗苹果中,就有一颗产自延安;全世界每20颗苹果,就有一颗来自延安。截至2022年底,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31万亩,产量超过430万吨,约占世界的1/20、中国的1/10,成为全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苹果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6%,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61%。全市共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其中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产业已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八、陕北民歌

2008年,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民歌包括民间流行的小调、山曲、号子、儿歌等,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相互影响融合下,集体创作、发展、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陕北民歌凭借其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频繁亮相各种国家级舞台和盛会,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歌手、创作者和深受观众喜爱的新创歌曲。如今,陕北民歌不仅被新一代所传承,还迎来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发展。

九、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参加建国六十周年庆典

安塞腰鼓享誉中外、源远流长,风格强健豪放、刚劲饱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案例、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安塞腰鼓,是我国腰鼓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演绎形式,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之一,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十、延安民间文艺

余泽玲剪纸作品

延安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以延安剪纸为主体的“中国民间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帝陵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延川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陕西民间布堆花之乡;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民间文艺之乡、绘画之乡、腰鼓之乡、民歌之乡、曲艺之乡;洛川县被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剪纸艺术之乡、蹩鼓之乡、老秧歌之乡、中国鼓舞鼓乐之乡、中国苹果文化之乡。延安是我省首个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的城市。

来源:延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