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电影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

光明网讯(记者 庞聪)《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影片构成了史上最强国庆档,围绕中国式大片如何表现家国情怀,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背后的中国经济转型的信心和定力等话题,10月27日,光明日报社与上海电影集团联合主办了电影《攀登者》专家研讨会,展开深入探讨。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在致辞时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就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源源不断的素材。电影《攀登者》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紧紧抓住中国运动员两次登峰这一独特而重大的历史事件,重新思考、酝酿、加工,用丰富的电影语言,开掘出其间蕴含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这也为今后国产影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介绍说,怎样解决一个年代戏、一个父辈戏跟当今年轻观众的审美距离,是拍摄中在考虑解决的问题。胡歌演的杨光、章子怡演的气象专家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家阿来把这些故事创作出来,再通过演员的用心呈现,最后有了该片。

“整个影片充盈着为国攀登的精神,作为影片的灵魂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电影的力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谈到,电影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如果能够在如何关照国家叙事、如何关照英雄叙事、如何把个人化的动机跟国家精神有效结合这几个方面,找到一个更恰当的平衡点,主流电影才会有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健康繁荣发展。

心中有山,就往上攀。“像《攀登者》这样的电影,其实隐喻性非常强,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前进历史的一个攀登的缩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如是说。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影片体现了新主流电影的特点和变化。第一是宏大叙事,改用个体视角叙述一个宏大主题;第二是做一些类型化的加工,用细节化手段,使作品能够在故事、悬念、情感的展开中呈现一定规律。第三,影片体现了共享价值。例如影片中设置的“救人还是救机器”的问题成为一个戏剧冲突点,很有现代感,让观众深思。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谈到,历史上两次攀登珠峰所蕴含的是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内核,真正贯彻了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谱写精神图谱。

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应该是每一个中国电影人最重要的使命。国庆档的这些影片相继以精良制作、精湛创作、个体价值与国家使命结合,用主流价值观讲好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让观众真正用心感受电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