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后怎么接着干?工业港加快发展氢能产业 构建动力强劲的高质量产业功能区

一季度,工业港管委会坚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助力企业稳产满产,重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产业发展火力全开。1-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7.68亿元,同比增长23.7%,实现首季“开门红”。

接下来的工作该怎么做?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上,工业港贯彻落实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精神,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以“功能性、平台性”项目为工作重点,强化新增长极对先进生产要素的极化效应和新动力源生产制造能力的外溢扩散效应,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适配、秩序良好、动力强劲的高质量产业功能区。




已见开门红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7.68亿元

同比增长23.7%


进入5月,气温升高,工业港园区各企业忙生产、抓建设也是热情高涨。在电子信息标准厂房二期,成都安捷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们专心致志地对OLED玻璃盖板进行初选,高速运转的机器对玻璃盖板进行清洗,身着白色、蓝色、灰色防静电服的工作人员忙碌其间,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公司总经理董涛告诉记者,一季度公司整体生产平稳,发货量250万片,各客户机种验证数据均表现良好,为实现二季度“双过半”和全年整体产能提升和新业务拓展奠定了十分稳定的基础。


成都安捷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只是工业港上千家企业忙生产的缩影。

一边是忙生产,一边是抓项目。围绕“链主企业”、聚焦“专精特新”,工业港多渠道开展投资促进活动,提升主导产业集群效应。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利用深圳电子信息博览会成功开展功能区推介活动,新签约广东普洛测控、厦门唯恩电气等“专精特新”项目2个,台州天盛等重大项目2个,山东新睿达等集成电路、电子信息装备配套产业链强链补链项目22个,总投资约12亿元。

在氢能产业方面,东方电气氢能(成都)有限公司完成注册,导入四川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打造氢能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中心、科普中心、运维服务及大数据中心、应用示范中心,构建燃料电池核心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集群。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工业港完成了第一季度的‘开门红’。有两个数据比较喜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比去年增长了23.7%,全口径税收比去年增长了35%。”工业港管委会主任景硕分析说,从整个经济数据来看,反映了工业港工业结构的优化,是近几年来不断调结构的成果。




更待节节高

优化“绿色氢都”产业功能区名称

瞄准氢能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发力


“开门红”后怎么接着干?工业港早已明确了下一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指出,每个产业功能区都应承担城市功能,进一步凝聚产业聚焦度,发展未来产业。”景硕告诉记者,工业港进一步凝炼产业方向、依托功能区现有产业基础,聚焦“国家级氢能装备产业基地”定位,拟将“成都现代工业港功能区”名称优化为“绿色氢都”产业功能区,将氢能产业作为功能区发展的核心产业,着力打造“一心两园”空间布局,拟加入新组建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以生态圈理念推动“制备—存储—运输—加注—应用”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工业港已经聚集了一定的氢能产业基础,已形成覆盖氢气制储运加、关键材料部件、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整车等主要环节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功能区已聚集东方电气、深冷股份、金星股份、锋源氢能、成都客车等上、中、下游氢能产业链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20余家,达到国内第一方阵并跑水平并实现示范应用。

从成都现代工业港功能区到“绿色氢都”产业功能区,具体的措施如何?

景硕表示,第一是围绕现有存量企业降耗提能,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工业园区应有的贡献。第二是发展氢能产业,进一步围绕已有的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聚力“五链融合”,实现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第三是积极推动示范应用,通过扩大氢燃料电池客车公交线路运营,开展环卫车等特种车辆领域示范,拓展应用场景。

“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我区预计再投放100辆氢能源公交车,为“绿色氢都”美好的愿景,实现有效承载。”景硕表示,通过以上三方面,实现“绿色氢都”有产业、有基础、有示范、有应用。

(记者 刘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