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港剧变了, 还是我们变了

“港剧情结”:都市心境实录

我们这一代的港剧情结——或者说,是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第一瞥——大多始于港产电影和TVB剧集。

作为80、90后集体的童年回忆,港剧丰富的题材与快餐式的观感给我们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天龙八部》是暑假必看剧,周华健演唱的主题曲《难念的经》,现在听到也能激起我们年少时的热血;《刑事侦辑档案》中的经典荧幕情侣是无数港剧迷心中永远的痛;《圆月弯刀》里颜值巅峰的古天乐,衍生了至今火爆的“相貌平平无奇”表情包;《神雕侠侣》中李若彤饰演的小龙女、《倚天剑屠龙刀》里黎姿饰演的赵敏、《洛神》里蔡少芬饰演的甄宓,都是我们心中不可取代的女神⋯⋯

古装剧从《大唐双龙传》《醉打金枝》到《金枝欲孽》《宫心计》,时装剧有《冲上云霄》《溏心风暴》《珠光宝气》,更有颇具代表性的刑侦剧《法证先锋》系列,《刑事侦缉档案》系列⋯⋯那些干练的白领、跌宕的职场,甚至优雅的主妇,都令我们醉心,剧目琳琅,似乎总也数不完。

而近年来,港剧质量下降严重,剧情和演员演技老套生硬,大批有知名度的演员离巢。大陆的电视台更是几乎看不到港剧的影子。

几年来,口碑较好的港剧屈指可数,《潜行狙击》《使徒行者》以卧底题材险胜,却依然不温不火。反而是“绝对小众”的港剧使得观众惊呼“别有情致”,例如TVB的《爱我请留言》,或ViuTV的第一套自制剧集《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前者细细讲了一个疗愈情伤、真爱重临的故事,后者则一派“冷淡”,冷冷地记述点滴冷暖孤独。

两部电视剧走的都是“文艺风”:简洁且颇有余韵的台词,一反传统港剧的极其舒缓细腻的节奏,除了非常出彩的主题曲之外,还在剧中呈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粤语歌曲,为故事增色不少。事实上,与其说深受好评的新港剧是“文艺”的,不如说它们是“真实的”,挤在地铁人潮里的我们,对都市粲然灯火早已没了童年时的钦羡,而眼前的一方寂寥便显得愈发真切。

“浮夸”与“文艺”

不过,港剧的浮夸,并不是衰落之后的异变。事实上,精细从来都不是港剧的代名词。

一套古装戏服出现在n部剧里;技术特效(如果还能算有特效的话)和动作设计往往十分滑稽粗糙;强行制造夸张且不合逻辑的激烈戏剧冲突(例如《溏心风暴》中,动辄一家子吵嚷沸然);还有那一大堆耳熟能详的经典却“乏味”的台词——“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做人最重要是开心。”“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

也许正是这种“粗制”,曾经迎合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然而,如今的我们已经吃不下原来那碗面了。

TVB的演员不是演技不好,而是被限制在了传统的港剧路子里,表演风格极其浮夸。只有整个剧组的风格变了,他们的表演风格才会发生转变。比如影帝张家辉,在早期的TVB剧集里其实也是比较浮夸的风格,演技很大程度被束缚了。开始拍电影之后才展现出爆发式的演技。

在TVB老牌演员里,林保怡显然是“TVB式”风格最少的一位。而在上文提到的文艺片《绿豆》里,港剧演员细腻内敛的演技充分展现出来。林保怡的戏路,在“旧港片时代”,或是张扬霸道如高长胜(《珠光宝气》),或是深情内敛如孙白杨(《金枝欲孽》)。而此次他饰演一位出租车司机——十足的小男人形象,性格沉闷体贴,对女主玛嘉烈深情一片,却屡屡碰上玛嘉烈的冷漠与不耐烦。

而每一处细腻表达,便惹得我们频频垂泪——为鸡毛蒜皮小事起冲突时欲说还休的无奈,在知道爱人背叛时不愿说破继而委屈的哽咽,在空房间里四下张望,坐在沙发上手足无措⋯⋯在那一刻,我们瞥到了脆弱而无奈的自己。

新港剧中的“浮夸”没落,还在于戏剧冲突的处理——不再有“针尖麦芒的对峙”,或是“一家子混战”。交流的阻滞之后,一个人默默回到车上,准备好小小呕吐袋;遇到有趣的小事,想与人分享,翻了翻列表,却黯然神伤;每一个同床异梦的夜晚,偷偷发出信息,又匆匆删掉记录⋯⋯

在这一点上,新港剧与时下火爆的“慢综艺”也有了相类之处。我们喜见主角们烹调咖喱羊肉,到炸鸡啤酒,吃到路边摊烧烤,一起BBQ给鸡翅涂上蜜糖,从天黑吃到天空露出鱼肚白;“朋友情义”不是“古惑仔”而是偷偷帮同学试卷签字、一边抽烟一边扮演王家卫电影角色;他们拨一通长长的电话,却不再有“旧港剧”中的“偷听戏码”,而只为让朋友再教自己做一次酸辣汤,想把菜谱记在心上。

就像《绿豆》中玛嘉烈家中的陈设一般,“新港剧”的“文艺”是简约,空旷,惨白一片的,而期间的温情便愈发见得明朗,借用剧中的台词来说,“这是一个喘息的空间,而一口气紧闭得越久,吸的那口气就越大”。

“港风”,在镜头之外

热热闹闹的港剧时代一去不复返。不过,国产剧依旧跟风现象严重,占了半壁江山的网络小说、游戏改编剧集资金投入大却仍粗制滥造,其余主要是谍战类、家庭伦理的传统题材,职场商战类初露头角——我们曾在港剧中“打捞”的都市、“商战”与“创业”,如今皆在眼前了。

年初在香港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白天在街头和地铁上的上班族,许多都是素颜,衣着打扮也着实朴素。许多人面无表情,甚至有些不修边幅,很难见到大都市朝气蓬勃的神色——那曾是我们所熟悉的、精致干练的“港剧神色”。一直被视为时尚之都的香港,似乎带有一种没来由的无力感。

夜晚的中环虽是不同——五湖四海的精致面孔,考究的打扮,满大街的名牌,空气中弥漫的混杂却隐隐透着高级感的香水味——但这也仅限于中环了,大概香港所有的繁华,都集中在入夜的兰桂坊了。

香港和港剧,在我们眼中总是神秘的,风情万种犹如《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而童年的我们,则是素面朝天偷穿妈妈高跟鞋的未成年少女,躲在屏风后面,用夹杂着困惑与歆羡的眼神偷偷打量着成熟女人——她饱满的红唇、膝盖上摇曳的裙摆、肆意作响的细高跟鞋。

而如今,当少女长大,那个笼着薄纱、自带滤镜的身影如烛火般熄灭了。

无论光怪陆离,抑或冷淡苍茫,最迷人的色调永远来自真切的感受——无论是一种憧憬、抑或一番了悟。

而文艺或浮夸,到底何者更真实,谁又更清醒?港剧不知道,香港也未必清楚。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