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的犯人在注射时,为什么还要擦酒精消毒?这不多此一举吗?

综述

电影《烈日灼心》最后的镜头中,主角辛小丰被送进了执行死刑的房间中。这段镜头相当精彩,可以说,是将邓超这个人的演技调度到了极致,让所有人都见到了邓超演技的上限。

那一种平静、挣扎、解脱的神色,将一个人面临“救赎”的最理想反应都表现了出来。

因此,电影上映之后,人们对邓超的评价从一个搞笑艺人,重新回到了演员这个身份之上。

但是,电影都有着为了艺术加工的成分。最后的死刑环节,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因此,执行死刑的片段,也有着跟现实不相同的地方。但是,这种出入是表现在注射细节上,注射之前的消毒环节并没有什么错误。

当然了,很多人是不懂安乐死的环节的。很多人也会产生疑问:明明死刑犯都要死了,为什么还要给他们消毒?难不成是怕他们感染细菌?这不科学啊?

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安乐死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叫作安乐死。

目前,世界上存在多种安乐死的方式。

最常用的安乐死方案,是注射一种凝血剂,造成人体血液无法正常流转,从而大脑、心脏无法正常接收养分,促使人类机体性能丧失。

这种安乐死方案执行之前,执行单位会给被执行人提供安眠药或者是麻醉剂,确定人陷入昏迷之后,执行者再将药物注射进人体体内。一般来说,十几秒的时间内,人体就会丧失生命反应,从而达到生理死亡的要求。

其他的安乐死方案跟这个过程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确保深度睡眠的情况下,同药物促人死亡,防止人在安乐死过程中,因为意识清醒产生疼痛。

在某些人的称呼中,安乐死又被称为尊严死亡。即,让死者有尊严、毫无痛苦地死去。

神学罪恶观

安乐死的历史还是相当久远的。在早期的希腊,以格拉图等人为代表的哲学家,就讨论过尊严死亡的概念。

关于这个概念的讨论,也是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也就是到了中世纪,这种讨论才出现了中断,在当时的西方有了一个确切的答案:安乐死是罪恶的

之所以出现这个结论,是因为在当时的欧洲,神学思想是一切的主宰。圣经里常常说的“牧羊人”与羊的关系,成为世间所有人行事的准则。

在神学思想的主导下,自杀和安乐死都被视为邪恶的行为。所谓死后堕入地狱的概念,也是在这个时期成为主流思想,使得后世对于安乐死的讨论从来没有断绝。

康德的伦理思想是最反对自杀和安乐死的。他的思想倒不是神学那一套,而是纯粹出于他自己的道德考虑。所谓人只能把别人当作目的,而不能作为途径,说的就是不能把任何人看作工具,而是要对所有人都产生尊重。

这种反对意见,也就成为后世流行的道德大旗。如果自杀了,那就是违反了道德理论,因为你将自己看作了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生命。无论是谁,都不能随意让人类的生命消失。

安乐死的争议

进入现代之后,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快,同时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各种精神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关于死亡的概念也得到了解放,不再受到神学的那一套束缚。

目前的认识中,安乐死并不是一种罪恶的行为。所有对于安乐死的讨论,都仅仅是停留在伦理讨论的层面上。在普通人的看法中,安乐死是一种完全符合伦理的行为。

但是,对于安乐死的讨论确实是有必要的。在二战期间,纳粹为了屠杀犹太人,将自己的行动戴上了安乐死的帽子。

设想一个场景,如果有一天,张三躺在床上,连话都说不出来。他尽管很难受,但是仍然想要活着,哪怕多看这世界一个小时,也是满足的。

但是,他的家属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是张三看起来实在太痛苦了。最后,在跟医生协商之后,张三的家人决定对张三施行安乐死。张三是死了,而且死得毫无痛苦,但是这不是他的本愿,也就谈不上安乐。

因此,很多人反对安乐死,也就是出于这种原因。

在很多安乐死合法的国家中,法律也规定了安乐死必须得到人的认可。

但是,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完全出自内心,发自肺腑的想要追求死亡?即使是自己说出来的,也不能确定这是否是一个人的本愿。他很可能是被环境裹挟,从而产生了死亡的想法。

消毒是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目前,我国没有开放安乐死的申请流程。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可以支持安乐死。只有在执行死刑的时候,才会有正规的安乐死环节。

至于消毒等过程,也是一种对于死亡的尊重。毕竟,死刑不是只有轻飘飘的两个字,而是一个人生命的消逝。不管怎么说,如果人类失去了对死亡的尊重,人的人性也就消失了,而这,也将成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开始。

因此,在很多的死刑纪录片中,我们才会看到消毒环节的出现。这种环节的设置,让安乐死变得像旅行的开始,而不是生命的结束。

从尊重生命的方面来看,我国是完全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