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这些“外国人”在广西征战和定居

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一口重达3500多斤的铜钟,在远离中原的广西容州(今广西容县)完工。随后,它被安放在开元寺中,用以祈福安民,并最终定名为景子铜钟。多年来,景子铜钟作为广西现存古代最大的铜钟,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研究。

每天,在广西容县博物馆开放的时间里,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游客都会被讲解员带到这口巨大的铜钟前。这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铜钟呈圆筒形,高183厘米,弧顶上镶铸着精细的龙形悬钮,通体铜色光润。

钟身正面平刻两行楷书铭文:“贞元十二年岁在景子十一月廿二日己酉,当道经略使、守、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房孺复与幕府及诸大将,于开元寺敬铸鸿钟一口,重三千五百斤,永充供奉。”背面则阴刻“开元寺常住钟”六字。文字简约而内涵丰富,涵盖了当时容州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方面面。

景子铜钟的铸造者房孺复是唐玄宗末期时宰相房琯的儿子。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任容州刺史、本管经略使。

唐朝,地方行政置州县两级,州辖县。后来为强化沿边重要地区防卫,中央统治者在岭南西道下设桂管、邕管和容管三个政区管辖。经略使分辖广西州县,为一方军事长官。

按照铭文记述,房孺复不仅是容管经略使,兼管治所在州的容州剌史,还兼“御史中丞”,肩负代中央执法、考察与核按辖区内各级官员的重任,掌管了桂东南一带的军政民政大权。

景子铜钟铸造的地点,容州开元寺建成于唐初,寺庙所在地,据考证在今天容县城北。到明代,开元寺被废,景子铜钟也几经转移。1963年,它被评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2010年,容县博物馆新馆落成后,它被移放到现在的位置。就在这次转移过程中,人们称量出了它的准确重量:1738.1千克。

自1976年起,容县陆续出土了一些铜制器具,既有南方地区独有的战国羊角钮钟、铜鼓这样的民族乐器,也有中原传入的铜鸠以及制铜原料铜饼,这是否意味着容县古代就有铜矿?

在进一步的考古勘查中,研究人员根据《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中的记载,在一个名为西山的地方找到了古代大型冶铜遗址。

经勘查,容县西山冶铜遗址与北流铜石岭冶铜遗址隔江相望,共3.7平方公里,二者一起构成了目前已知的古代岭南规模最大的冶铜工业区。遗址开采的年代,从西汉隋唐一千多年。这些陶风管、铜饼、铅饼都是在遗址地表上采集而来。西山冶铜遗址位于绣江边,距容州州城二十里,运输矿石便捷,足以供应开元寺铸钟用。

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开元寺遗址出土铜渣等废料,这或许就是当年铸造铜钟留下的遗物。就在景子铜钟铸成的四年后(公元800年),容州管内经略使韦丹以开元寺为中心,在绣江上游的南北两岸,建造一座布局完整、规模庞大的州城。

辉煌的大唐容州城早已消亡,但这些形制独特的残砖断瓦,向人们展示着它往昔的荣光。这块唐“王陟官”印文瓦,表明它曾是一栋官署建筑的构件。

容州古城向北可达西江水系,通往中原,往南可达合浦港去向海外,占据着战略要塞的地位,由于水运的发达,唐代容州以外销为主的日用陶瓷产业迅速得以发展。

这些留存下来的琼新窑瓷碗,虽称不上精美,却也是玉林早期自产瓷器的实物见证。

从西汉至唐宋,通江达海的容州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唐代各大名窑瓷器,以及波斯陶碎片的 出土,印证了这里南北通达、客货融通的繁荣历史。

波斯银币,在广西是首次出土,它们见证了当地外贸的兴盛。来到这里的不仅有波斯人,还有来自中亚的粟特人

这份光绪年间流传下来的拓片,记载了唐代一位叫安玄朗的粟特人及其家族的往事。粟特人以经商闻名于世,他们是丝绸之路的主力军,原本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从西汉到隋唐,粟特人大规模迁徙到中原各地。唐朝时,文化的包容空前绝后,很多文臣武将都是异族人。

安玄朗的曾祖父在泾原兵变中,平定叛军有功,被赐名“奉天定难功臣”,官至华州镇国军同关镇遏使。受惠于唐代的“门荫”制度,安氏一族子孙接连获得官职。

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粟特人将许多新的文化输入中国,其自身也融入到中华民族中。安玄朗的婚姻遵循了汉人传统的门第联姻,他娶河东名门的柳氏为妻。这个家族在唐代出了三位宰相和柳宗元这个大文豪。作为中华武将,安玄朗又参与晚唐与南诏的第三次战争。

南诏是建立在云贵高原的一个古代王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洱海地区。公元858年7月起,原本是唐朝附属国的南诏开始频繁进犯唐朝边疆。这一年,安玄朗虚岁三十二。他的驻地与安南治所交趾近在咫尺,屡屡受到战火波及。从此,他和家人安逸宁静的日子不复存在。

862年11月,安玄朗作为六千援军中的一员驰援安南。可惜,缓不济急,南诏军队铁桶合围交趾城,安玄朗身处援军之中,远眺那可望而不可即的交趾城头,只能忧心如焚、仰天长叹。最终孤军守城的安南经略史蔡袭身中十箭,投海自尽。

公元863年3月,南诏侵扰左、右江,逼近邕州。7月,安南都护府治所暂时移往海门镇(今中国广西合浦)。安玄朗大概在这一时期出任海门防戍军都知兵马使。根据墓志记载,安玄朗清廉自守,处事公正,计划周密,训练有方,颇得军心。他和众人齐心协力,积蓄反攻力量。

转机很快到来,次年7月,海门迎来了新上任的安南都护、本管经略使招讨使高骈。短暂整治军队后,唐朝最后的名将,文武双全的高骈登上了他成名的战场。

公元864年9月,高骈主动出击,突袭峰州(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歼敌五万;866年,高骈从南诏手中收复安南全境。875年,高骈军队平定南诏。

安玄朗全程参与这场宏大的战役,立功受赏,想来可以和家人回归幸福生活,但不幸的是,长期的奋战已经透支了他的健康。

高骈平定南诏的当年8月23日,安玄朗病逝于海门,最终归葬普宁县安育乡(今中国广西容县)家族墓地。他的祖先来自遥远的中亚,南中国的一抔热土是他最后的归宿。

已经遗失的墓志仅留下这份拓片,黑底白字,仿佛在转达安玄朗的遗言:“我是粟特人,更是大唐人,为收复安南、守护国土而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宋代以后,中华大地上再也没有粟特人的记载,他们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

漫步于容州古城景区内,回望盛世大唐,这里不仅有极尽风流的文人才子,有容州丽人的妩媚风姿,有异族士兵持戈卫社稷的壮怀激烈,也有万国来朝的昂扬气概。那个朝代夷狄如一、择善而从的开放包容,也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今天的中国人,依然赓续这融汇四方的基因,开创新时代的华章。

今晚(10月8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

《广西故事・大唐风韵 盛世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