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势聚力 善谋善成奋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突破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今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一年,是“吨半粮”创建首战告捷的一年,也是新冠疫情全面影响社会经济的一年。各种矛盾叠加,挑战与机遇并存,做好今年后期与明年“三农”工作意义重大。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在全省考核中“保三奔二争一”年度目标,聚焦扛牢“粮食安全、食品名市、城乡融合”三面旗,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底线任务,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因素,誓争一流、唯旗是夺,以“八个新突破”带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走在前、开新局。

在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系统集成改革破解粮食增产瓶颈,全力推进“吨半粮”创建。一要在“吨半粮”核心区建设上见到实效。压实书记抓粮、党政同责,抓好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切实把“指挥田”抓成“责任田”。推进8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个县打造5-1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完善核心区沟、渠、路、林、井、桥、涵、闸、电等配套设施,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二要推动“六大工程”“六统一”技术集成全面落地。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地力提升、现代种业提升、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现代农机装备提升、科技服务网络提升等“六大工程”,核心区全面落实供种、深耕、播种、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管理模式“六统一”技术。对接高校、科研院所,集成推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三要确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服务保障到位。落实“一个工程、一个专家技术团队、一个行政服务团队”。发挥工作督导组、技术指导组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用,为“吨半粮”创建提供技术支撑。四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实施“三百”提升工程(100家农民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10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种粮主体。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惠民补贴政策,按时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开展“粮王大赛”活动,让种粮既有收益、又有荣誉。五要推进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土地经营向适度规模化集中,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推进种植主体向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培育新型规模种粮主体,解决“地”谁来种的问题;推进生产服务向社会化组织集中,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吨半粮”服务体系,解决“地”怎么种好的问题。六要坚持“四区联创”。同步创建大面积“吨半粮”高产示范区、节粮减损示范区、节水灌溉示范区、绿色生态示范区,争取全省“吨半粮”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七要全力组织好秋粮生产。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巡回指导,狠抓追肥、除草、防病治虫等田间管理措施落实,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在推动大豆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做强大豆产业,倾力打造国家级大豆产业振兴示范区。一要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和管理。技术人员盯在一线、跟上服务,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确保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目标。二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加强与大豆产业体系创新专家团队沟通,开展新型专用机具研发、种植技术攻关。鼓励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比试验,筛选一批适应不同生态区的优质高产品种和技术模式。三要确保种植政策落实落地。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亩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300元/亩的标准给予支持,重点对种子、化肥、农药、机具等物化投入及社会化服务环节进行补助。四要延长产业链条。支持禹王、谷神等企业建立从育种、种植,到“食药油材”终端产品的大豆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建设大豆全产业链创新产业园,打造大豆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在创建中国“食品名市”上实现新突破。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搭建一区多园产业发展载体,形成食品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确保抓粮“增产又增收、强农更强市”。一要加快建设平台载体。推进“一区多园”“两基地”“五平台”。“一区多园”:推进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建设,县(市、区)规划建设1处不少于1000亩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区。“两基地”:“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即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培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200处以上。“七大食品产业基地”,即肉制品加工基地、粮油精深加工基地、功能食品生产基地、调味料生产基地、饮品饮料生产基地、预制食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休闲食品生产基地。“五平台”:农业食品智慧供应链平台、农业食品检验检测平台、农业食品研发共享平台、农业食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农业食品会展交易平台。二要持续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链发展。梳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招商目标,培育引进百家食品强企名企。围绕食品加工企业数量、营业收入等设定考核指标,纳入市对县年度考核内容。三要推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根据农业农村部评价标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力争列入2022年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名单。规模经营主体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覆盖率达98%以上。四要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完善以“德州味”公用品牌为引领,县级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产品品牌为支撑的“1+11+N”的品牌体系。举行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推介会暨第二届“德州味”展销对接洽谈会。五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育引。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培育、引进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百企联姻”工程,选择100家农业龙头企业,与百家名企强企、百家科研院所重点联姻、对接合作,提升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六要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重点推进“五个一”,即编制一个规划(《德州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一支预制菜产业发展基金、建设一所预制菜产业发展研究院、举办一次预制菜主题展会、培育一批预制菜龙头企业,培育“德州味”高端预制食品品牌,塑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北方预制食品产业发展高地。

在乡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是把握“四个方面”、紧扣“一个抓手”。“四个方面”:一是规划编制,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立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均等化。三是公共服务提升,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四是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鼓励农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等。“一个抓手”就是“双镇百村”建设:全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加快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快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集聚需求、完善高效的设施配套体系,打造宜居宜业、服务农民的镇域小城市,提升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全力推进特色镇建设。按照上级标准要求,打造行业“单项冠军”,力争有一批特色镇列入省特色小镇管理清单。全力推进中心村建设。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确保今年中心村建设有一个大起色。

在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抓好常态化保供。以能繁母猪、规模养猪场和产能调控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引导德州驴、肉鹅、肉鸽等特色养殖。能繁母猪存栏保有量稳定在30.71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稳定在915个,规模化产出率稳定在88%以上。二是抓好制度化防控。开展无疫省建设“回头看”活动,维持无疫省良好运行。全面推行养殖场“先打后补”,加强无害化处理各环节监管,确保省食安办考核“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0%”目标实现。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科学开展疫病监测预警。三是保障畜产品安全。加强畜牧投入品监管、养殖和屠宰过程监管和畜禽检疫监督,防止病死畜禽和不合格畜产品流入市场。四是理顺畜牧兽医体制。明确行政管理、检疫监督、公益服务各自职责权限,尽快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管理体制机制。

在对上争取和建好管好用好项目上实现新突破。聚焦主责主业,瞄准政策切入点,下大力气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争试点、争位次,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一要加强对上争取。坚持“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工作导向,增强对上争取的主动性和政策敏锐性,积极谋划、包装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全方位、多渠道抓好资金、政策和项目争取。二要加强项目建设实施。对近五年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进行梳理,帮助协调解决融资、用地等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益。加强对项目资金拨付、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确保重大项目高效推进、资金使用规范。三要加强项目管护运行。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长效管护机制,切实保障项目长久发挥效益。创新组建“群众评议团”,对重点项目要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让群众参与到对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成效检验中来,真正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受益。

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实现新突破。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一是抓好动态监测和及时帮扶。压实村“两委”、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责任,重点监测农户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家庭成员变化、帮扶政策落实以及返贫致贫风险变化等情况。二是抓好扶贫项目“回头看”和帮扶政策落实专项督查行动。结合上半年开展的扶贫(衔接)项目和政策落实“回头看”,聚焦突出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压实整改责任,狠抓整改落实。三是抓好各类扶贫及衔接推进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后期运营管护,责任落实到人,确保群众持续受益。抓好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四是抓好“齐鲁富民贷”工作。摸清底数、加大宣传,坚持月监测、月分析、月调度,确保好事办好。

在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各项改革在政策取向上协同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实际成效上同向叠加。一是谋划建设农村集成改革试验区。在“吨半粮”创建、大豆产业振兴示范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食品名市”建设等集成改革任务,申报建设国家农村集成改革试验区。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功能,引导各类农村产权进入平台交易。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五年倍增”计划,确保2022年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0%,20万元以上的达到35%,50万元以上的达到15%。三是推进乡村治理融合集成创新。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推广运用积分制,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积分评价办法,让乡村治理可量化、有抓手。四是破解乡村振兴用地瓶颈。全市集中收储、运营已盘活闲置废弃、零星闲散、符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统筹用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五是深入推进涉农领域投融资改革。发挥市属、县属国有企业作用,通过承担重大涉农项目建设,有效规范项目后期管护和运行方面的问题。持续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三大粮食作物投保率,保持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