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电影《隐入尘烟》的下架

电影《隐入尘烟》,其剧情演绎,导演编剧一定是在实话实说吗?不尽然吧!
我个人觉得,电影下架原因不是因为拍了西北农村的“贫穷落后”,前两年,我们国家就拍了一部宣传片,向全世界展示,里面就有贫穷落后地区的镜头,说明根本不是这个问题导致的。电影《隐入尘烟》,是以今天的时间背景拍了一个上个世纪78910年代的故事,是新瓶装的旧酒,没有就事论事实事求是,且放大了不该放大的“人性黑暗”。

我是农村出来的,农村人之间的关系没才没那么冷漠呢,盖房子种地互相帮忙是常有的事,包括婚丧嫁娶,虽也不乏吵闹不爽嫌贫爱富的事情,但终究互助互帮的时候多,邻里之间关系和睦,自私自利绝不是主流。孔子诛杀少正卯,定其有五大罪,有一罪叫“记丑而博”,意思是专门记诵一些丑恶的东西,且十分博杂,并广而告之,对文学文艺作品来说,这是大忌,却是古往今来某些文艺工作者最喜欢干的事,比如《金瓶梅》、《废都》、《寻秦记》的作者,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艺术是源于生活,但可以高于生活的,这是创作的自由,也是艺术作品百花齐放的前提,然自由的不是意味着没有原则底线的,作品的思想一定要正,价值观导向不能偏,一定要以服务民众教化民众为主导核心。

至于那些思维思想偏离了的作品,如果只是自己人看了可能问题不大,读者怎么评论当内部消化,有错就改便是,但若是其它以为窥斑就是见全豹了的国家看到了怎么办?拿来当作攻击中国的武器怎么办?再说,请问全西北全中国的农村都是《隐入尘烟》这样子的吗?抱歉,老外们可不管,诺贝尔文学奖方面对莫言获奖的“溢美之言”就是最好的证明,是管中窥豹绝不客观公正的典型例子,还记得美国的报纸怎么评价方方那几乎全篇都是据说听说我朋友说的抗疫日记的吗?陈凯歌那部神作《霸王别姬》,如果没有文革时期的那段描述,能不能国际大奖呢?我看不能!张艺谋的也是同样道理,只是当年是老谋子挨骂,莫大师在身后躲着。
现在不少人陷入误区,被莫言的偏见带偏,认为文学只是只能批判,于是纷纷化身鲁迅,却不知道鲁迅只是在特定时代主用批判的写法形式去对症下药激励人心的,鲁迅先生是以笔作手术刀治疗人的灵魂疾病的,其作品内核仍是积极乐观光明向上的,是医者仁心,胸怀天下,他个人的理想与能力也是相匹配的。而现在有的作者,却是把批判视为文学文艺作品的固有或唯一形式,说什么没有一本经典名著不是以批判为主要创作形式的,真是瞎胡扯,你们读过几部文学作品?先秦诗歌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读了几篇?明清小说都读完了?你们根本是把批判与丑化抹黑混为一谈了,以为赞美歌颂就是溜须拍马呢,所以自己未能修身齐家,有的连下半身都管不好,只会写些“黄石鸟”,却幻想通过作品的暗沙射影放大人性的恶去建言献策做改变国家改变世界的事,其心都不能正,作品能正?野心也忒大了。

莫大师有明说过,他笔下时代的暗黑描写,是谁造成的吗?是新中国的错吗?诺奖方面对他作品的“高度赞誉”,真是因为他写得好吗?确定没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嫌疑?谁在背黑锅?苏联的解体,他们国家当年那些崇拜西方解构苏联的文艺工作者不是墙倒众人推的一员吗?批判也好,赞美也好,只是文学作品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执取其一不仅是偏见,简直是邪见不正见,请问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只剩下批判吗?里面没有赞美吗?
毛主席对新中国最理想的憧憬,就是“大学校”,所以他一辈子最想干的是,其实是当教书先生,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主张,到今天仍不过时永不过时。

2014年和2016年,文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2014年的“文艺座谈会”,一个是2016年佛教界的“法华义辩”,两件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有多少人记得2014年的文艺座谈会强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