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你可能根本看不到,有些话我必须讲出来

想看,但这排片真的会拴Q!

我这里根本没有排片!

打开社交软件,搜索《海的尽头是草原》不难发现上述的抱怨。

想安安静静看部电影,却发现排片少得可怜,不是大中午就是大晚上。

有人说,是因为《海的尽头是草原》的题材不受年轻观众欢迎,也有人说,《海的尽头是草原》不如商业片来得更有冲击力。

所以,人们更愿意花大价钱看泡沫喜剧,花大把时间去看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很少能静下心来欣赏一部关于少数民族的慢节奏佳作。

看完少得可怜的排片,再看这些评论,很是心塞。

观众到底是怎么了?为何审美越来越局限?

《海的尽头是草原》你可以选择不看,或者你根本看不到,但有些话我必须要讲出来。

01 电影的尽头不是捞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靠噱头逐利,让本该需要观众去欣赏的电影,变成了一种走马观花式的娱乐消遣。

其目的只有一个——捞金。

但是,电影的尽头是捞金吗?是唯利的吗?

显然,不是。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讲好故事的同时,也别忘了“艺术”。

什么才是好电影?

好的电影就是用影像呈现出那些无法用语言与文字表述的情感。

简单来说:

独属于银幕的情感,就是好电影。

《海的尽头是草原》何尝不是用镜头表达了生活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独特情感?

影片用三层视角讲故事,每一层都充满了无私与大爱。

第一层视角:妈妈的回忆。

高龄卧床的妈妈,即便记忆混乱也放不下对女儿的牵挂,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母爱。

导演并未过分渲染母爱,却让观众在这简单的独白之中,感受到母爱的巨大力量。

第二层视角:哥哥的寻亲。

宁愿放弃治疗也不忘踏上寻亲之路,一是为妹妹寻根,二是为妈妈圆梦,三是为自己救赎。

这是亲情的体现,也是互相治愈。

第三层视角:牧民们的回忆。

由牧民的回忆串联起了后半段的故事,在这里是伟大的善良。

三年自然灾害下,草原上物资匮乏,但草原父母还是争着抢着领养了南方的孤儿们。

并秉持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宗旨,将这些孤儿们视为己出,并从未在他们面前提起“孤儿”二字。

包括杜思珩,来到内蒙后额吉把最珍贵的奶豆腐给她,把金银首饰给她,把全部的爱给了她。

包容她的任性,原谅她的逃跑,保护她的周全,一句“永远不会抛弃”成了一生履行的承诺。

不是自己的孩子,却视为己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选择原谅,额吉与阿爸用行动诠释了草原般辽阔的胸襟。

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触达内心深处,没有强行催泪,却不自觉泪两行,句句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这就是《海的尽头是草原》的魅力,也是好电影的魅力。

能讲好故事,能处理好感情,能拍出超越言语描绘的大爱,能让观众产生共情,这就是好电影。

电影的尽头不是逐利,而是用心讲好故事,在文化交流和激荡的潮流中绽放异彩。

短短两个小时,《海的尽头是草原》让年轻人看到了先辈传承的善良,它值得被更多观众看到。

同时,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不该被淹没。

02 一群人的努力,一代人的回忆

《海的尽头是草原》像一首诗歌,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即便没有波澜壮阔起起伏伏的剧情仍让人心碎心醉,但又温暖且治愈。

因为有草原父母的爱,养育了“三千孤儿”,因为一群人的无私,才有了一代人的温暖。

看完电影很是感动,被草原父母的善良感动,被哥哥的执着感动,被草原的包容所感动。

然而,这份感动不仅仅停留在银幕上。

老孔的姑娘要星星,老孔不敢摘月亮,我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草原上。

内蒙古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草原人民。

我父母对我的恩爱,超越一切。

这是“三千孤儿”原型的内心话,这么多年过去了,正是因为这群草原父母的努力与无私,才让三千孤儿有了温暖的家。

《海的尽头是草原》用近乎纪录片的影像形式,呈现了草原文化和精神气质,用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一代人的无私,成全一代人幸福的美好。

同样的,在这背后也有一群人在努力着,观众才有机会看到这无私的大爱。

这群人,正是主创团队。

为了演出草原母亲,马苏亲身体验草原生活,学手工、做奶豆腐、捡牛粪、点炉子,完全把自己放在角色中。

最难的是语言,刚去草原时一点蒙语都听不懂,为了学蒙语,她把所有台词写在本子上,再用汉字标注下来,然后每天疯狂练习,就连做梦都在说。

正是这份努力,马苏不仅把词学会了还吃透了,也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同样努力的还有王锵,为了贴近草原孩子,他不仅提前一个多月训练骑马,还会每天在拍摄现场骑马找感觉。

因为有这样一群演员与幕后团队的努力,《海的尽头是草原》才获得好口碑与高评分。

当然,这背后还有默默付出的导演。

64岁的尔冬升,为了找到满意的景色,每天上山下山致膝盖积水走不了路,但他仍要亲力亲为进行实地走访。

他明知道拍商业大片可以卖钱,但他偏偏选择拍一部偏文艺的电影,他明知道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受众小,但还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筹备拍摄。

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电影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让情感回到最初的样子,让有意义的故事被更多观众看到。

作为观众,不该寒了制片人与导演的心。

03 我们都该为草原、为电影贡献一份力量

历年来,少数民族的电影一直没人关注,即便是《十八洞村》、《远去的牧歌》、《冈仁波齐》、《阿拉姜色》、《气球》这些优秀作品也少有水花。

可是,按欣赏性、艺术性、意义性,这些作品真的不配一个关注和一个高票房吗?

《海的尽头是草原》再次用实力证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值得被关注,更值得细品。

我们不该带有偏见,更不该固执己见。

我很喜欢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年迈的萨仁娜抱着远道而来的杜思瀚,没有对白却胜过千言万语。

在那一瞬间,仿佛跨过了六十载。

是缘分,让他们相遇,也是缘分,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释怀。

令人泪目的是,扮演萨仁娜的老人是当地居民,是一个纯素人,在了解角色的经历后不自主流下眼泪,这就是真正的母亲,真正的额吉。

这是共情的力量,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还是那一句话,电影的尽头不是唯利,而是讲好故事,讲好能令人共情的故事。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不被关注,不是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观众已无法静下心来欣赏。

但,是否可以停止唱衰,放下偏见?

《海的尽头是草原》传递着人间真情与人间大爱,尔冬升用心赋予电影最真挚的情感,以及最纯粹的艺术。

这样用心打造的作品,值得被看到,就像无私奉献的草原人们,值得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