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愿意称大多数的年轻演员叫流量艺人,但他们靠流量而活似乎又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老一代演员来说,像李雪健、陈道明、唐国强、李幼斌…你即使忘记了他们的本名,但提到他们所饰演的人物,也会瞬间知道说的是谁。
这就是专业能力,也是演员的本分,如同士兵得会放枪、会计得会作账、厨子得会颠勺、小偷得会抗揍…
所以年轻艺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能力太差。称他们为演员很难服众,这其实是被质疑最多的。
不过从观众的角度讲,自个儿找饭吃的娱乐圈好歹比豢养的作协要好点,你演的烂,观众不仅可以骂,还可以捂着钱包对你搞经济制裁。你也拿观众不懂艺术说事,人观众都不带正眼瞧你。
那问题来了,观众的经济制裁似乎不太管用啊,艺人个个珠光宝气、香车豪宅。这不符合市场规律不是。
这么说吧,比如演艺圈就是个奶牛场,正常情况下,奶牛场和奶牛都靠产奶维持运转,奶牛如果不产奶或者产奶量不行,别说没草吃,那是得挨刀的。
但现在奶牛场基本不靠卖牛奶挣钱,都是把奶牛拉出去,占个人流量大的地儿让奶牛现眼。
这时候围观的人们看到的奶牛要么雄壮威武,要么娇羞妩媚。直观感受是这牛可真俊。然后就好奇这牛吃的啥啊,靠啥保养的啊,脖子上挂的铃铛哪买的啊…
这问题可不能随便回答,哪个厂掏钱多就翻哪个厂家的牌子,只要钱到位,说天天吃牛欢喜都成。
形象如此之好,产的奶应该也不赖,简单直观的逻辑没那么多理性思维。奶牛场吆喝两声,买奶的人就趋之若鹜。
感性思维下,人喝的就是个心情,所以一滴奶兑一桶水那已经是业界良心,你觉得不好喝,只能劝自己下次再也不上当。
但当牛再次被拉到闹市区溜的时候,你看那牛那么精神,不免神经兮兮的犹豫着要不要再买点奶尝尝,再加上旁边有人撺掇:这次你都没喝,怎么知道不好。于是加班费又搭进去一回。
反正每次都上当,当当都一样,不是你就是他,人口基数在那放着,每人犯两回傻,就够奶牛场赚翻了。
单靠吹牛皮那是体力活,坑蒙拐骗偷虽来钱快,但没啥技术含量,哪有巨兽吞金既刺激又有挑战性。为几个小钱把奶牛拉出去遛弯已经很良心了。
奶牛场实控人忽悠大股东那才是抱着黑熊取胆,玩就玩大的。所以别觉得奶牛一次吃一万斤干草很奇怪,其实奶牛只吃了一根,其他的嘛…
别急着心疼奶牛,为了防止奶牛出去嚷嚷,奶牛场会用鲜奶补偿奶牛。你现在应该能理解奶牛为啥都个个细皮嫩肉,但你喝到的奶为啥那么难喝了吧。
所以,奶牛并非真挤不出奶,而是奶牛场基本不需要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的牛奶作为变现的介质,作为噱头就已经足够了。
要这么看,奶牛似乎很无辜,但也只是似乎,如果他们把吞进去的奶吐出来并肯叫出来,那就可以把似乎去掉了。但谁会放弃荣华富贵而去承受挨刀的风险呢。何况他们本身就是经过筛选的,真正的犟牛还是牛犊子的时候就被淘汰了。
回到正题,年轻艺人之所以被广泛质疑,除了其是被摆在台面,是作品直观的生产者这一客观因素外,根子在于其生产不出好作品。
用艺术理论去衡量艺人太过专业复杂。放大其道德瑕疵简单直接,杀伤力也够强。这其实也是观众的无奈。
如果哪一天他们真的不断出优秀作品,那么他身上的光环自然会遮住其瑕疵,宽容一定是基于对你能力的真正认可。
突然又想到中国男足,他们别说得世界冠军,就是进个四强,吃鲍鱼海参那还叫事儿,就是想吃月亮,球迷也扎堆搬梯子给你摘。
晦气,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