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一部不被市场看好的小众文艺片,在这个夏末迎来了票房奇迹。
9月12日,《隐入尘烟》上映的最后一天,影院仍有不少排片场次。
该片由李睿珺执导,讲述了一个西北农村夫妇互相守望的故事,曾入选第72届柏林电影节。2022年7月8日,《隐入尘烟》首映,票房仅为34万元。8月底,该片口碑和票房迎来“双逆袭”,9月2日成为当日票房冠军。截至9月12日,该片累计票房1.13亿元。
《隐入尘烟》的“逆袭”过程,能否折射出目前国内文艺片的生存现状?文艺片的受众面相对窄化,这次传播破圈,有何原因?
近日,九派新闻专访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他认为,《隐入尘烟》还原了西北农村生活,击中了大众对于传统乡土的情结。但它的成功只是一次偶然,不可复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目前文艺片的生存环境依然艰困,市场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这一现象还会持续很长时间。”石川说道。
图为《隐入尘烟》剧照。
【谈创作】一种传统农村生活的乡愁式回味
九派新闻:你如何评价这部影片?
石川:这部影片在当下电影市场上是非常稀有的。
现在大多数电影不是在讲历史,就是在讲都市生活,乡村题材几乎要被电影市场给遗忘了。数数这些年的国产片,但凡数得出来名字的,几乎没有一部是讲这类题材的。一些拍农村生活的电视剧,也多少都把乡村浪漫化,乌托邦化了,不是对现实农村生活的还原。
九派新闻:它为什么能打动观众?
石川:我和李睿珺很熟,他是农村出来的,对家乡有非常深厚的情感。他之前的片子也是拍这些题材,因此他观察生活的角度,与在城市中成长的创作人员完全不同,所以能打动观众。
这部影片也可以说是一种乡愁式的中国农村生活的展现。中国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观众,往上数三代,大多都能体会影片中的生活。所以说,它唤醒了人们对传统乡村生活的回味。
图为《隐入尘烟》剧照。
【谈原因】内容过硬、密钥延期、口碑传播三者助力
九派新闻:文艺片常常“叫好不叫座”,《隐入尘烟》票房破亿是否有其特殊性?
石川:这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文艺片的票房通常是几百万,甚至更少。
它现在过亿,就是个奇迹。但问题在于,它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只是个案。这种个案前些年也发生过,像《百鸟朝凤》《二十二》《冈仁波齐》。
这种片子都是不可重复的,市场有一定的偶然性,它刚好打准这个点,就有可能创造奇迹。但如果再试图去模仿这个套路,那肯定是要失败的。
九派新闻:它打准了哪些点?
石川:首先,影片的内容过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另外,还是要说,它的运气很好。
《隐入尘烟》是低开高走,第一天票房才几十万,到第一周结束,票房都不是很好看,然后排片减少,往年这种情况,一到周末头部大片挤进来,它肯定就下档了。但是现在,同期没有其他有竞争力的影片跟进来,密钥延期(指影片能晚于同期影片下线),再加上口碑发酵。
内容、现实环境、后期营销,这三方面风云际会恰巧都打到同一个点上了,所以就造成了一个奇迹。如果要给三者排序,我可以确定的是,营销肯定是排第三位。而密钥延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它给口碑传播提供了时间。
这两年,因为疫情等各方面的原因,没有那么多头部商业大片挤进市场。商业片整体市场不太好,大家进入市场也比较谨慎。这就导致当前的国内市场没有前两年内卷,客观上,也为文艺片提供了可以浮出水面换一口气的机会。
图为《隐入尘烟》剧照。
九派新闻:它的成功对文艺片来说,是一个好的信号吗?
石川:不见得。这种奇迹,每过几年就会出现一次。目前市场上,对于文艺片的接纳度总体偏低,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换句话说,现在文艺片观众的数量是比较固定的,没有明显的增长。
并且,这类观众的特点是分散,并不像商业大片的观众,聚集性强,数量多。所以文艺片很难在市场上出爆款。国产文艺片在市场上生存很艰难,并且,这一现象我认为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谈市场】文艺片创作仍要面对艰困的现实
九派新闻:在你看来,国产文艺片面临的困境还有哪些?
石川:最主要的问题是,它的分众市场没有形成。
文艺片的受众,从绝对数量上来说,是能养活这些影片的,但问题在于分散。对单个影院来说,如果上座率很低,只有零星一些人,从成本的角度上考虑,就不愿意排片。
前几年,有人呼吁,为什么影院经理不能支持国产文艺片,多排几场?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现实的,电影院需要承担较高的成本,再加上市场现在这个状况,没有能力在道义上去支持文艺片。
正确的走法应该是,市场逐渐成熟,由单一市场走向分众市场。现在的电影市场没有成熟到这个阶段,还很初级,现在就是院线放什么片,就只能看什么片,就像吃食堂,今天就供应那么几个菜,你不想吃也得吃,对吧?
我们平时看到的这种商业市场,实际上不适合文艺片的生存。当下就是一个大片来了,可能90%的电影院都去放这个片。我们要走向的路,是给小众文艺片留一些空间,让喜欢文艺片的观众有一个场合去看。
九派新闻:目前有留给文艺片的空间吗?发展情况怎样?
石川:已经有了,比如北京电影资料馆做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这就是一种艺术影院的形态,专门去放映文艺电影。
还有大象点映,他们做了六七年了,但不是那么容易做起来的,跟种庄稼一样,种子下去得在那等着,得一点一点来。
目前,分众市场还没能完全成型,还只是在孕育的过程中。
当然国家也要给政策支持,比如《隐入尘烟》明显得到了政策支持,如果政策不支持的话,密钥延期是拿不到的。这就说明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所以在政策上也给予倾斜。
我觉得在当下,我们是可以看到一些苗头的,但你说能拯救文艺片市场,现在还说不到那份上,只能是慢慢试。
图为《隐入尘烟》剧照。
九派新闻:《隐入尘烟》的大爆,是否意味着观众的观影习惯发生了变化?
石川:我觉得没有大的变化。但今年确实可能是一个很特殊的关口,因为00后正式进入社会,他们可能是未来消费的主力。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电影人,你不能只是去适应观众的口味,也需要对观众进行一些引导。
比如在一些点映,主创人员去跟观众现场交流,那这就是施肥的过程,跟观众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观众的电影素养是可以慢慢提升的。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就慢慢被培育出来了。
市场要靠建设,过去二十年可能是一个野蛮性的增长,未来需要对市场进行培育,这是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和过去二十年的主要区别所在。这类市场建立起来,最终受益者就是文艺片。
九派新闻:近年中国电影市场中,文艺片的生存状况如何?
石川:如果放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已经改善很多了。
市场化刚开始的时候,拍文艺片是活不下来的。今天你拍这种小成本的电影,活下来的概率要大得多,《隐入尘烟》这种爆款当然是很难实现的,但我们不能去忽略,其实近几年很多文艺片它已经基本实现覆盖成本且产生盈利了。
当然,近几年也有一些文艺片好大喜功,步子迈大了,请明星大腕,那种心态就很容易把这个项目做坏。文艺片创作者应该要细细打磨作品,努力被观众看到,同时让投资人能看到一些回报,慢慢去发展。你老是想着要拍《冈仁波齐》《隐入尘烟》,那毫无疑问是很难的。
九派新闻:你对国内文艺片发展的态度是怎样的?
石川:我是比较乐观的。国内电影市场的改革起步比较晚,到现在也不过20年。我们从国外目前的业态来看,是能看到一些希望的。
但现在,要从事文艺片创作,你要有勇气去面对这个艰困的市场,要有挑战的勇气才行。
九派新闻记者 万璇 实习记者 申冰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