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韩国电影让你百看不厌#
我们究竟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
R君说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
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
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
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
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
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
既不了解别人也不为别人所了解。”
(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
自新冠爆发以来,人类现代社会算是第一次经历了几乎全球性的巨大冲击。不仅非常深入的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医疗体系,甚至经济活动,乃至许多人性底层的东西。
所以,最近上映的这部韩国的《非常宣言》虽然以一架商业飞机上发生的生化恐怖袭击为题材,看似空难及悬疑作品,但在电影的后半段,几乎完全聚焦在人性及社会面对重大风险时做面临的各种底层冲突及决断上。
虽然作为韩国第一部航空类的商业灾难片(主演宋康昊自己的采访中如此定义),电影无论从摄影及节奏把控上都算是相当出色的,尤其是飞机失控的一段机舱摄影,算是迄今以来,空难电影表现中非常优秀的段落。但是,在R君的观感中,灾难显然不过是导演所使用的一张表象脸面而已,而电影在中后段花费了大量笔墨展示天上乘客们对于面对灾难降临的心理变化历程,以及地下决策团队面对各种困境而做的艰难决策过程,才是导演想要借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核心。
甚至,R君认为,导演韩在林显然在借本作影射三年来因为新冠而引发的各种全球防疫政策........
当然,作为带有恐怖袭击的空难片,在袭击本身部分确实带有一些细节和逻辑问题,比如,帅哥任时完饰演的狂人病毒学家就用一个腋下方式就可以如此轻易经过了安检;而飞机上的病毒传播速度明显带有偏向性,几位主演直到最后一刻也都是轻微症状;而宋康昊扮演的警察在短短几个小时里面都进展神速,甚至最后为了证明疫苗有效,也是进展过于神速.......
所以,作为带有破案性质的灾难片本身,这些刻意安排无形中拉低了作品本身的可信度,导致本作评分不高。毕竟,这不是美剧《24小时》,能有整整24个小时去详细说明每个细节本身。
而R君认为,相比《釜山行》、《流感》、《汉江怪物》这些韩国一流灾难片,本作最终过于追求阳光灿烂的结局也是画蛇添足的做法。实际上,如果电影在最终以牺牲小我为全片的结局,恐怕震撼力要远远大于现在本身。正如美国那部《美联航93号航班》,描绘了911期间,美联航93号航班全体乘客为了阻止恐怖分子再驾机造成伤亡,选择抗争与恐怖分子同归于尽,这不仅是现实故事,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永垂不朽的精神篇章。
即便如此,R君还是认为瑕不掩瑜,在近期商业大片中,这部《非常宣言》依然有着相当精彩的节奏、故事及内核,要远远比最近的几部好莱坞大片要值得一观了........
现实中的“电车难题”
人类哲学上有10大难题,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著名的“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提目本身大家太熟悉,我们就不赘述了。上面的图片足以说明一切。
这道题有多么经典,以至于至今哈佛大学公开课的“Michael Sandel教授谈正义”中,第一课就是以这个哲学难题展开的讨论。(B站有完整课程视频)
这道难题最初于1967年,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在《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这篇论文中提出。提出这样的问题,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批评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尤其是功利主义理论,其主要观点,就是大多数的道德决策都是以“为最多人提供最大利益”为原则。
实际上,电车难题之所以几乎处于无解的境地,是因为这本身就是太艰难的选择。因为无论你怎么选择,都会背上一定的罪名。而最麻烦的事情是,在被逼迫作出选择的时间很短,而一旦做完这样的选择,事后无论是道德审判,甚至可能存在其他的算帐,都是几乎难以避免的。
抛开《非常宣言》的前半段恐怖袭击不谈,电影后半段,几乎就是一个电车难题的现实版。
当飞机里已经充满了致命的病毒,到底应不应该允许这部飞机迫降,救助其中的幸存者?可是,一旦允许飞机降落,万一病毒因此被释放和泄漏出来,那又会带来多少更大的风险和伤害?
这样的难题,站在不同立场和角度的人必然期望的答案是不同的。比如:飞机上乘客们的家属,甚至部分心怀责任和怜悯的政府官员,一定是倾向救助的;但是,毫无关联的民众,就连本国公民,都会倾向不让这个风险降落,更不用提外国政府了.......
现实的说,无论是倾向救助还是放弃,这些人的观点本身都没有错。趋吉避凶本来就是生物的基本本能,何况是更具智慧的高等文明人类。而利益关联,本来就是影响任何一个决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你指望毫无瓜葛的人在毫无收益的情况下,为你冒上生命危险,这期望本来就相当不现实。
那么,这样的难题究竟该如何去解?
实际上,电车难题的解法从来就不在题面的选项本身。
比如,为什么不能让电车在造成问题前就停下来?而选项中的其中1个或2个选项都突然自由逃脱(或是选择牺牲),因而困境也就不存在了?
电影中安排乘客们共同决定放弃降落,其实才是全片最升华的部分。“我不想给我的朋友们带来伤害”,绝对是最精彩的台词。这真正是人类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最高尚代表。
正如《联合航空93号航班》中,得知911世贸撞机事件后,所有乘客抱着必死之心拼命与恐怖分子搏斗, 最终阻止了93号航班成为一个新的恐怖袭击。这些乘客也一定与《非常宣言》中一样,想明白了作为人类文明应有的精神。
有人会说,那他们其实也是给电车难题做了自己的选择。
对,没错。但是作为当事人,他们有自我选择命运的权利。对比非要把这些痛苦的选择交给其他人,那他们显然要有权利的多。
其实,这些英勇乘客的选择和钢铁侠最终自己独立打了一个响指,本质没有差别。这都是责任感、勇气和英雄主义的化身。
虽然导演多少还是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最终给电影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都应该深刻去想一想,当我们在现实中面对电车困境时,我们该如何去选择。
规则可以信赖么
除了对于电车困境的探讨,本作还极为有趣的对一些社会规则做了深度的抨击和思考。
比如,电影的片名《非常宣言》。
电影刚开场,就说明,在飞行界,如果飞机碰上紧急情况,都可以使用“非常宣言”作为终极求助信息。而一旦使用这“非常宣言”,通常目标机场就要停止一切其他行动,来确保这架班机得到最优先的安排来平安着陆。
但是在电影中的现实如何?
即使发表了“非常宣言”,无论在美国领地还是日本领地,甚至在韩国自己的领地,这架航班都被拒绝降落,甚至被战机轰击,威胁,阻止他们强行降落。
所以,所谓世界通用规则在特定情况下不管用了?
回过头来,其实这才是世界上的常态吧。
大部分的法律,规则,都是通过建立秩序用来保障顶层玩家和现有阶层的利益,而不存在所谓的绝对性。尤其是当个人的情况与部分群体利益带有严重冲突的时候,把救赎的期望寄托在绝对规则之上,基本上是过于天真的。
如果看电影中,宋康昊代表的警方、全度妍代表的政府,与跨国药企的斗争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没有清晰的证据时,跨国药企会倾尽一切力量抵抗和对峙,利用各种法律规则来拒绝合作,而你则完全没有办法,因为一切政府操纵都需要合法合规。这时候,所谓“人命关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以救助世人为己任的药企中,却突然不存在了?
一切最终的配合,发生在药企发现真相无法隐瞒,对抗只会造成更大风险时,他们突然摇身一变,又变成积极配合政府的“优秀良心”企业了......
所以哈佛公开课谈正义,其实其中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也没有明确的标准,更没有明确的规则。有的只是现象,案例,思考,剖析.......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逼迫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什么时候你可以依靠规则,什么时候你又该明白,规则不可以依靠。
其实R君觉得,《非常宣言》可以算是一部内核相当优秀的韩国电影。宋康昊、全度妍、李秉宪这些重磅演员的出演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了电影其实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灾难片的目标。
虽然电影的结局算是画蛇添足,拉低了整部作品的格局,甚至显得有点与全片的气氛格格不入, 但也许这是导演为了某些原因不得已而做的选择。
值此人类社会的非常阶段,再联想一下《非常宣言》,我们又究竟是飞机上的乘客?还是站在地上可以肆意评价的看客?
R君,2022年9月12日,于上海。
感谢阅读全文,如果觉得还行,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谢谢啰!
财猫电影
兵无常势,水无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