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冬升导演,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催泪之作。
《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已经上映的电影,让我们见识到草原子女对同胞的接纳与热情。
“三千孤儿入内蒙”,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真实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听过,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
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最苦难的时期,吃饱穿暖成为一件难事,处于社会底层的孤儿们,哪怕有国家的关怀,也很难度过这一劫。
在所有人为之棘手的时刻,草原的儿女们率先提出,把孤儿送到内蒙古,由当地的牧民们领养照顾。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迁徙运动开始了,与众不同的是,这场迁徙的主角,都是不知事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照顾,哭闹是列车上最常见的事情,工作人员用耐心和温柔,陪伴他们度过这段漫长的旅程。
终于,到了草原。孩子和牧民在双向选择中,组成了全新的家庭。我们的主角小思珩,就是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她此后一生的亲人。
这个新家庭的组成,并非一帆风顺。刚到草原的小思珩,始终惦记着家里的母亲,却没有办法回头。这里的一切都和家乡截然不同,从吃到穿,都让小思珩无法适应。
一块小小的毛巾,寄托了这个小女孩的全部乡愁。
六十年前,收养家庭也并不富裕的时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包容了小思珩。他们体谅小思珩的不容易,用木架和篱笆,为她搭建了小小的卫生间,还教会她在大草原上辨识方向,教她骑上马儿在草原上奔腾。
他们在物质上并不宽裕,却有着无比丰盈的爱。这份多到溢出的大爱,感动了小思珩,把她的心彻底留下,从此,这个来自上海的小女孩,扎根在辽阔的草原上。
这份爱也感动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虽然跨越时空,虽然隔着大银幕,但草原子女宽广的胸怀,和热情的大爱,依旧有着融化坚冰的力量。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话不是空洞的口号,是草原子女付诸实践的现实。小思珩只是三千孤儿的集中缩影,她代表的,是无数被草原接纳的孩子们。阿爸在风沙中守候着小思珩,正如草原子女们在危机中接纳孤儿们,这背后展现的,都是同胞不为血缘阻隔的爱。
在这部电影里,尔冬升导演创造性地采用三条时间线并行的方式。哥哥回忆妹妹小思珩被送走是一条线,妹妹小思珩到达内蒙古是一条线,几十年后哥哥来到草原寻亲,又是一条线。
哥哥也不算年轻了,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寻找早年离去的妹妹,是他此生最后的牵挂。于是,他不顾年迈的身体,踏上了一段寻亲路。
几十年前,血缘的阻隔,并没能影响小思珩得到草原父母的爱;几十年后,时间的关隘,也没能挡住哥哥对妹妹无穷无尽的思念。
哥哥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到草原上找妹妹的那一刻,没有人不为之动容。他们出生在贫瘠的时代,却没有丧失爱与被爱的能力。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一起浩大的历史事件;《海的尽头是草原》,是一部正经的现实主义电影。但尔冬升导演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细腻的浪漫故事。
小思珩与收养家庭和亲生家庭的羁绊,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宏大时代,一段温情历史,通过哥哥寻亲的链条,缓缓展开在我们的面前。
电影里,小思珩的养母有一句话,送给小思珩的亲生母亲,她说,要感谢你生下我们共同抚育的女儿。
这句话让影院里的我瞬间落泪,两个远隔山海、从未谋面的母亲,因为一个孩子,联结起再坚实不过的羁绊。这不正如今日的我们,或许从未相识,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同胞之间自然会互相帮助。
或许因为社会的发达,生活的便利,这份爱表现得并不明显,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去看《海的尽头是草原》吧,在这里,生活的细腻色彩,人间的无私大爱,都在这部电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