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懂《隐入尘烟》了?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甚至连一个养眼的镜头都没有。


可为什么让很多人觉得太感动了?


还有人说,全剧没有一个字提到爱,却处处是爱;

反观红尘俗世,是我们弄脏了本该美好的爱情。


那么,问题来了。


感动啥?


究竟是什么让人这么感动?


那些在荧幕前泪眼朦胧,出了影院还两眼红肿的观众,


你们真的体验过有铁和贵英那样的生活吗?


01 缺乏真实经历的感动,未免有些虚幻


为什么这样说?


所谓的代入感,是你真真切切经历过,至少有过相似的经历,然后似曾相识,不自觉进入“相似场景”了。


唐代杜甫在《春望》中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请问有多少读者能感同身受?


连战争都没经历过,没见过“马作的卢飞快”,也没听过“弓如霹雳弦惊”,

你岂敢说你深深知道烽火连三月的滋味?


没舔尝过家人离散的担惊受怕,更没经受过亲人丧命于战火硝烟中,


你岂敢说你深深懂得家书抵万金的含义?


反正我读杜甫的安史之乱作品,充其量是凭借脑海中几部古装剧,以及战乱场面,勉为其难地进行想象和所谓的体验。


能有几分打动?


真不好说。


饱汉不知饿汉的饥。


演员海清为了演好贵英,足足在当地待了好一阵子,她的经纪人挨不过几天就跑了。


难道海清不知道当地农村的生活苦?


当然知道,可是没有真实生活,就没有本色出演。


演员如此。


观众也如此,离开真实经历,无论如何“代入剧情”都有点自欺欺人。


坐在荧幕前的70后、80后、90后,有多少人真真切切经历过马有铁和贵英的生活?


在留言区举个手,我算算。

02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新鲜与好奇


城里人看到的,不是农村人的贫穷,而是泥土房、破棉袄和干枯的耕地。


年轻人看到了的,不是老一辈的爱情,而是隐入尘烟的相依为命。


别生气!


我不是来挑拨离间的,更不是贬低城里人和年轻人。


如果你觉得我此文的第一部分有点道理,也能认同“没有真实经历就没有真正的代入”,


那么你也能理解我这里的说法。


有的城里人,虽然有可能表面光鲜亮丽,背后有着不为不知的辛酸,


但毕竟你脚下走过的是大马路,眼里见到的是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


你可以说你买不起,但你至少见过。


而有铁和贵英,一辈子进过的最豪华的地方,可能就是有铁献血那天进的餐馆。


他们下地劳动,见到的是黄土;


回到家往床上一躺,见到的是墙上的黄土;


就连掉在地上捡起来吃在嘴里的还是馍馍上的黄土。


天天如此,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所以,城里人是对那样的生活感到新鲜,感到好奇,顺带有一些感动。


多数年轻人,现在的爱情观已经大大有别于过去。


更何况,有铁和贵英,刚开始谈不上爱情,顶多是为了过日子,为了活下去,凑合在一起相依为命。


比起甜蜜的爱情,相依为命对有铁和贵英更重要!


别忘了,有铁在父母坟前说的是“成家了。”而不是结婚。


要说他们有爱情,那也是在相互取暖,彼此珍惜的岁月里,渐渐磨合出了不舍和亲情。


他们没有手牵手看电影,没有背靠背坐在摇椅上梦想未来,没有在七夕节为对方送上鲜花和礼物;


他们有的只是路过服装铺位,想要为对方买一件衣服,有的只是在寒冬里为深夜未归的对方打一盏灯,温一杯水。


像爱情吗?


很像!


甚至超过了现实中年轻男女三分钟热度的你侬我侬。


所以,年轻人,你们只是羡慕,只是好奇,只是觉得很新鲜!


呦呵!这土不拉几的有铁和贵英,居然还有如此打动人心的心心相印啊!


错了!


那是他们在无情的岁月里,在无情的命运里,在无情的生活里,学会彼此温暖、彼此珍惜的现实举动。


那更像是两个边缘人彼此之间的可怜。


请原谅我,如此残酷地用“可怜”来形容。


有铁一辈子受欺负,却无力反抗;


贵英身体有恙,一辈子难以抬头,被人笑话。


在他们周围人的眼里,他们是生活的边缘,是力量的边缘。

他们只在自己的生活里,才是中心。


有铁和贵英是相当大一部分的“老一辈”的代表。


老一辈人,在无情的岁月里,没有选择权,没有抗争权,只有接受权。

十有八九,没有爱情,只有亲情。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份亲情,足以照亮他们前方的路,足以温暖他们彼此的心。


这就够了。


之所以让人羡慕,让人感动的,不是爱情,是亲情背后的踏实和真实。


在这个闪婚、闪离,以及压根不想结婚的年代里,


有铁和贵英的不离不弃,无疑是新鲜的,是让人羡慕的,是令人心向往之的。

03 以上,是我的个人偏见


如果,我的观点让你产生不适了,还请多多包涵。


毕竟,我不能将我的看法强加于你。


你有你的选择权,你有你的发言权。


我也一样。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你不妨坚决捍卫我发言的权利。


我也一样。


祝:


往后余生,活成你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