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地球》上映|再到《球状闪电》开拍

中国科幻百年,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幻想?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最早出现在清末,1904年荒江钓叟所著《月球殖民地小说》堪称中国科幻小说之鼻祖。

笔名“钓叟”即渔翁,临荒江而钓,颇有几分孤寂的味道。小说中途停载,后来烂尾,原因虽不明,但大致可以推测,这位“荒江钓叟”,可能遭遇变故,无心写作,这本小说的诞生多多少少受到法国凡尔纳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的影响,说书人一样的语境,还擅于在回末设置悬念,是一部糅杂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与域外小说特征的“中国风”科幻小说。

还有一本叫做《琅嬛记》的古书展示了悠远神秘的古蜀文化中的现代科幻思维,书中描述了许多漫无边际的幻想,所以读书人送给它一个“荒诞猥琐”的评语。书中作者写出了类似电视机、照相机、X光机和计算机的幻想,从这些被古人视为荒诞的文字里,可以触摸到作者超越若干个世纪跳动的脉搏。

说起来科幻就是人类对未来的畅想,古代人对现代的畅想不正是我们对未来科技的想法么,所以科技不分年代,只要敢想就是科幻。

当代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流浪地球》经过改编上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毕竟中国科幻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郭帆导演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值得鼓励,他说“活下来,别赔钱”其实只要《流浪地球》口碑好,活下来,就能够接着拍摄第二部,第三部,只要它能够活下来,就会被更多的投资人看到,还好它活下来了。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场中国电影的大冒险,所有的“第一次”被铭记,当梦想照进现实,当人们走进电影院看到《流浪地球》一切的努力都有了回报。

为什么要做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和航天科技的碰撞在美国堪称佳话,电影以流行元素吸引年轻人,也是他们吸收知识的地方,有了这类电影会影响很多年轻人投身到航天事业中,而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才能成就科幻电影中的想象,这也是人类最关注的事情。

有些遗憾的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时候,中国科幻电影缺席了,虽然一个电影的体系看起来无伤大雅,但也大众失去了中国科幻连接的纽带,还好有刘慈欣。

接下来就是《流浪地球》和郭帆的相遇,就像是锁遇上了钥匙,2013年郭帆因为《同桌的你》成功被市场看中,但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两百余个青春爱情片的项目,一门心思的投入到科幻电影中,只因2011年《李献计历险记》是他在科幻类型上的最初尝试,虽然有诸多的遗憾,但也奠定了郭帆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当然,中国科幻电影在预算上总是不足,因为没有人会做无把握的事情,投资方也是这么想的,毕竟是个轻易不敢碰的题材,前面也没有成功的例子,大家都不太想赌一把,还有技术实力、人才储备、工业配套…我们都还没有成熟。

郭帆和《流浪地球》打算冒险搏一搏

这部电影用了四年的时间来完成,郭帆的热爱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影响着剧组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初心就来自于想从自己手中诞生出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全组都在与时间赛跑

最终拍摄置景面积,十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约定于十五个标准足球场,四十二座紫禁城太和殿,二百三十八个标准篮球场,足以覆盖四分之一的天安门广场。

面对这样的工作量,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美术组,几乎是掐着秒表赛跑,一旦哪里出错,全剧组都得停下来等开工,每每这个时候,郭帆就会拿着对讲机,对着整个摄影棚倒计时:“60/59/58…..”

《流浪地球》的所有道具几乎是买不到的,都是各位老师亲手做的,很小的细节都要仔仔细细去琢磨,因为科幻电影讲究的就是科学,有理有据才会让人信服,挑不出来毛病才是最好的诠释。

对于《流浪地球》的成功,中国科幻开始向前迈步,改编自刘慈欣另一本同名小说《球状闪电》备案电视剧,这是一本以球状闪电为中心展开的长篇科学幻想小说,预计今年9月开拍,共42集。这也是继《三体》后,刘慈欣另一部科幻小说拍摄电视剧。刘慈欣曾在采访中表示“《球状闪电》比《三体》更适合拍电影”

要说《球状闪电》早在2016年1月下旬的全国电影剧本备案中出现,张小北担任编剧,据张小北介绍,2008年前后,就已经购买过《球状闪电》的电影版权,并尝试进行电影化改变,却无疾而终,张小北反思,拍摄这样一个高成本、高技术、高概念的科幻电影,已经超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实际能力。

纵观科幻电影的百年史,中国的存在感却极其薄弱。

其中有很多原因,传统中国缺乏宗教、科学、理性主义等孕育科幻的土壤;当然,从《山海经》到《博物志》、《搜神记》,乃至《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充其量只是一些有幻想意识的作品或志怪小说,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科学幻想文学”还是有些距离的。

也有现实原因,如中国的现代电影工业起步较晚,观众接触科幻影视的时间也尚短(1980 央视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也是中国人初次接触到的科幻题材作品)。

但是我们依然相信中国科幻的未来,在愈发成熟的国内特效技术和团队的助力下,中国科幻电影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前景。能渐渐从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品,变成优秀的科幻电影和电视剧,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有了这些作品,真正意义的中国科幻才渐渐成型,期待接下来的每一部科幻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