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过《开心鬼》《最佳拍档》等神作, 这家公司出品的电影为何经久不衰?

1980年9月,麦嘉、黄百鸣、石天共同创办了日后蜚声国际的新艺城影业公司,推出的首部影片是吴宇森导演、石天主演的《滑稽时代》。

最后一部电影则是1991年卢坚导演,张耀扬、吴镇宇主演的《蛮荒的童话》。

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新艺城从一家崭露头角的小公司,到雄霸一方的票房大鳄,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凤凰影业就拍摄了一大批极受观众热捧的都市喜剧片,如《新婚第一夜》《抢新郎》。70 年代,邵氏公司的《72 家房客》和许冠文编导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进一步掀起了“小市民喜剧”的狂潮。

因此,处于创业初期的新艺城主攻喜剧片,确实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明智策略。新艺城的开山之作便是由吴宇森导演、石天主演的《滑稽时代》,故事背景设置在战后的香港,贫困潦倒却性格耿直的流浪汉终日靠政府与教会的救济度日,却依然乐观生活。

本片向卓别林的经典默片致敬,瘦西装、肥裤子、破礼帽、黑眼圈、小胡子、八字脚,石天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从型到神都将卓别林模仿得惟妙惟肖。

1981年,新艺城请来徐克执导都市喜剧《鬼马智多星》。与当时香港盛行的民初装烂衫戏截然不同,《鬼马智多星》的视觉风格非常洋化,布景与服装华美而亮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该片的美术指导是后来因为王家卫作品而声名鹊起的张叔平。

《鬼马智多星》的票房高达700 多万港币,压倒同期所有对手,也是新艺城成立以来,在市场上打败了邵氏、嘉禾两大巨头的首部电影。

《鬼马智多星》的大获成功,使得摩登豪华的流线型喜剧蔚然成风。同年,新艺城集合了当时公司几乎所有的资金,拍摄了成本极高的《最佳拍档》

本片充分利用大银幕的优势,向观众展示各种动作奇观,大大增强了香港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

此外,《最佳拍档》还赴国外取景,并将影片的叙事空间扩展到世界各地,将异国他乡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作为文化奇观,使得影片在香港之外的市场具有跨文化的亲和力。

主人公虽然身手敏捷,会个三拳两脚,但往往并不是仰仗真功夫,而是依靠高科技甚至小聪明取胜,或者以恶作剧的方式整蛊对手,制造笑料,逗乐观众。

《最佳拍档》的主角之一是相貌滑稽可笑的光头佬,说着一口土得掉渣的方言。另一位主角金刚则机智过人、滑头有余,绝非勇敢无畏的大英雄。《最佳拍档》巧妙地解构了007 电影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表现出浓郁的香港本土文化特色,并初步显示这一时期香港电影颠覆一切权威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这一倾向后来被王晶和周星驰等人的电影不断强化,成为90 年代前后香港电影突出的文化特征之一。

或许是受到李翰祥风月喜剧片的启发,新艺城在都市动作喜剧中摒弃了禁欲主义,大量加入谈情说爱、争风吃醋、打情骂俏的情节,以及具有性挑逗意味的画面。

1983年上映的《我爱夜来香》便请来林子祥和林青霞担纲主角,他们一个风流倜傥,一个美艳动人,吸引了大批观众涌入戏院。而泰迪罗宾和徐克的鬼马演出也令本片既有浪漫爱情,也有爆笑桥段。凭借此片,泰迪罗宾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随着经济的繁荣,香港青少年的消费能力迅速提高,这导致观众的年龄结构趋于低龄化,14-25岁的青少年成为电影的消费主体。新艺城敏锐地应对这一变化,制作了大量以青少年为受众目标的合家欢电影。

例如《开心鬼》系列。有一次,黄百鸣看到一群中学生演出的话剧《朱秀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便买下版权改编成电影。那个中学生编剧就是日后拍了很多商业爱情喜剧的马伟豪。

与《最佳拍档》主打上天入地的高科技不同,《开心鬼》走的是青春校园路线,剧情就是简简单单的女校生活,几个青春美少女表现率真不做作,再加上娱乐元素的密集轰炸,使得《开心鬼》成为新艺城的另一张卖座王牌。

由于《开心鬼》适合全年龄段人士观看,观众大多一买就是6、7张票。因此《开心鬼》成为当时新艺城盈利最丰厚的一部电影。之后黄百鸣又陆续推出了《开心鬼放暑假》《开心鬼撞鬼》等四部续集,每部皆有突破与创新,最终使得“开心鬼”成为香港喜剧电影的经典符号。

袁洁莹、潘宏彬、黄百鸣、陈加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