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陈宝国、李幼斌……的绚烂, 从这里起步~

它培养的那些经典演员 人们喜欢用“星”来描绘演员的绚烂, 而很多“星”, 都起步于长影这个摇篮!

女演员

田华 1950年,田华被选中饰演《白毛女》主角喜儿,凭借10年话剧舞台表演经验,她第一次走上银幕就成功塑造形象,一举成名。 黄婉秋 1960年,“刘三姐”成了黄婉秋的代名词,刚学艺期满的她出色完成任务,名扬四海。 王晓棠 长影导演林农选择王晓棠出演《神秘的旅伴》中彝族姑娘黎英,她日后获评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宋晓英 1973年,长影重拍《平原游击队》,宋晓英去摄制组试装,没料到想演女游击队员翠屏,还得剪去两条大辫子,她当时就哭了。 姜黎黎 1976年姜黎黎拍摄首部影片《雁鸣湖畔》,1980年因出演《红牡丹》红透大江南北。 杨丽坤 因出演电影《五朵金花》一举成名。 陈学洁 因出演《达吉和她的父亲》中的达吉,陈学洁被来长影视察的周总理记住了。 陶慧敏 因越剧电影《五女拜寿》与长影结缘,1985年在拍摄《美丽的囚徒》时意外伤到左脸,造型是用一头秀发遮住半边脸,留给观众一个侧影。2016年,她三度与长影合作,出演《老阿姨》。 倪萍 出演过长影出品的《流泪的红蜡烛》,并于2010年参演《大太阳》,用演员的责任与良知成功诠释了地震幸存者找回生活希望的角色。 潘虹 能出演《人到中年》得益于她在《杜十娘》中的精彩表演,最终成功塑造了知识分子陆文婷的形象。 宋丹丹 出演喜剧片《男妇女主任》中刘一本之妻,进一步奠定女笑星形象。 赵丽蓉 在长影戏曲片《刘巧儿》中饰演李大婶,《花为媒》中出演阮妈,证实了配角也能成“角儿”。 陈冲 凭借长影电影《十七》,获得2008年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展映单元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关注女演员奖。 丁嘉丽 2007年拍摄《小巷总理》夺得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田海蓉 《美丽的白银那》是反映中国北方农村新生活的影片,凭借该片,田海蓉2000年获得第四十二届电影小百花最佳女演员奖。 奚美娟 1992年出演《蒋筑英》中的妻子路长琴,虽是片“绿叶”,但出色演出还是为她斩获当年中国电影政府奖最佳女演员奖。 男演员 梁音 1949年,梁音第一次走上银幕,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而让观众记住他的则是《冰山上的来客》中帅气的杨排长。 姜文 姜文第一部银幕作品是长影的《末代皇帝》。据说,因为他无论戏份多与少都会用心去演,才感动导演陈家林选他演溥仪。 陈宝国 1981年,陈宝国出演电影处女作《大渡河》,成功饰演团长赵剑峰,其不俗演技征服观众; 李幼斌 长影将当时身为话剧演员的李幼斌收入麾下,他第一次“触电”的影片是《死证》,以27岁的年纪演40多岁的东北抗日联军师长,演技了得; 李默然 李默然第一部电影《甲午风云》令他名满全国,其实,导演最初让他饰演的是李鸿章,后来才改为邓世昌; 刘世龙 高喊着“向我开炮”的刘世龙,先后在《董存瑞》等片中饰演群众角色,直到1960年在《鸿雁》中饰演乡村邮递员李云飞,才引起人们注意。后来,《英雄儿女》导演武兆堤力排众议,让个头不高、长相不出众的刘世龙上了戏。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英雄王成成了中国电影史上永不磨灭的经典形象! 方化 因出演《平原游击队》《甲午风云》《三进山城》等片,被称中国银幕上的“鬼子王”。 王心刚 初登银幕时就出演了 “反特片”《寂静的山林》中的“男一号”。 庞学勤 《边寨烽火》《古刹钟声》《战火中的青春》中都有他全心投入角色的身影。 陈道明 《今夜有暴风雪》是陈道明初登银幕之作,尽管第一次当主演,但他以扎实的表演功力成功塑造了知识青年中的英雄形象。 侯天来 因出演《最后一个皇妃》中的溥仪而成名,因这部电影获得父母的认可与支持。 寇振海 1994年出演《满洲虎行动》中的张学良,这一银幕形象的塑造至今无可替代。 刘威 先是出演《末代皇后》,后又因电影《关东大侠》中关云天一角,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鹰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王志文 1987年,尚未毕业的他出演《两宫皇太后》中的同治皇帝,尽管戏份不多,但他演活了同治皇帝的懦弱与寻花问柳的本性,获得认可。 张光北 在《两宫皇太后》中饰演恭亲王奕忻,获百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范伟 第一次与长影合作是《男妇女主任》,之后成功在《耳朵大有福》中塑造了“王大耳朵”这个平民角色。 冯巩 主演长影1990年出品影片《离婚合同》,刘流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郭涛 出演《苦乐三兄弟》中的哑哥,首部电影作品即为演艺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黄渤 在《斗牛》中饰演男主角,摘得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等荣誉。 李保田 在《葛老爷子》中饰演老年人,精彩演出摘得第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及第一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银杯奖。 刘佩琦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中饰演撞死雷锋的乔安山,这部主旋律影片取得了当年上座人次冠军和票房冠军,为他创下演艺生涯高峰。

1958年2月14日,毛泽东视察长影时与《红孩子》演员宁和合影。

这里缔造的“七个第一” 1947年初, 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袁牧之, 提出“七片生产”方针, 即完成艺术片、新闻纪录片、 科教片、美术片(包括动画及木偶)、 翻版片(译制片)、幻灯片和新闻照片 七个片种的生产, 在这一方针指引下, 东影创造了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美誉由此得名!

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1947年至1949年): 《民主东北》拍摄30多万尺素材,分17辑影片。在战时环境及生产设施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其生产、放映速度惊人,在宣传人民解放军战绩,帮助人民了解共产党、解放军及东北解放区生活上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 《皇帝梦》运用京剧场面和唱腔,配以解说和人物对白,以四幕傀儡戏形式逐场揭露蒋介石与美帝国主义签定“中美商约”、幻想成为皇帝的丑恶行径,歌颂人民力量的伟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 故事取材自新闻报道,刚参加革命的小鬼擦枪走火打死农民的小儿子,部队决定严肃军纪让其偿命,老农民却提出“让他去打蒋介石反动派吧……”影片用倒叙方式,以偶然事件生动反映军民鱼水情。 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 《预防鼠疫》通俗易懂地介绍鼠疫危害和几种预防办法,对当时扑灭鼠疫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该片开创了科教电影创作的历史。 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 10分钟的动画片《瓮中捉鳖》,由东影美工科10位同志历时153天完成,绘制原画8370张,拍摄胶片2431尺。当看到蒋介石被活捉时勒长脖子的夸张窘境时,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 为使观众看得懂外国影片,《普通一兵》导演、“新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首创“对口型法”。该片描写了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用身体堵住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影片上映时,抗美援朝战争正酣。有资料显示,黄继光就深受该片鼓舞,成了“中国的马特洛索夫”。 第一部故事片《桥》(1949年): 《桥》通过老梁和老侯的工人形象,呈现了解放区兄弟在困难条件下,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桥梁、支援战争的故事。该片上映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每解放一座城市,就在当地放映,引发强烈反响。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同志观影后给予高度评价:“感谢你们,我们有了自己的电影!”

记者:毕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