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 留下了满满的儿时回忆……

电影《九香》剧照,图片上文字为其主题曲《懂你》歌词。

这里留下的那些经典音乐 你知道吗 好多伴着我们长大的歌曲 从《让我们荡起双桨》 到《共产主义儿童团歌》 从《牡丹之歌》 到《懂你》 …… 都是长影留下的 点开一首你喜欢的 陪你看完这一篇 儿时的回忆

《祖国 的花朵》的主题曲

《上甘岭》主题曲

《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

《英雄儿女》主题曲

《红牡丹》主题 曲

《红孩子》主题曲

《九香》主题曲

《小字辈》主题曲

《草原上的人们》插曲

《草原晨曲》主题曲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

《刘三姐》插曲

《五朵金花》主题曲

《芦笙恋歌》主题曲

《神秘的旅伴》主题曲

《客从何来》插曲

《冰上姐妹》插曲

……

这里拍摄的那些经典影片 当满文军那曲《懂你》在耳边回荡时, 你是否想到电影《九香》中那位伟大的母亲? 当孩子们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时, 你是否记起电影《祖国的花朵》? …… 这些, 都是长影造!

1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1959年

这是一个农村青年投身建设、改变家乡面貌的故事,被誉为“五六十年代青春偶像励志片”,是新中国建国后农村影片的代表作。全片贯穿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用明亮的色彩、健康的基调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观众宋文成对片中大胆采用多角恋爱模式记忆深刻,“在那个年代,三个男人同时爱上孔淑贞的情节是从未见过的,片中的利他主义恋爱观健康而不俗,年轻观众都对此追捧和向往。” 不仅如此,该片还隐喻式探讨了农村先进与落后、革新与保守之间的矛盾,且对劳动者的歌颂与礼赞着墨颇多,处处反映出人们脱离战乱、奔向幸福生活的真实情感。 2 《英雄赞歌》

1964年

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的电影《英雄儿女》,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两兄妹的英雄故事。 长影原艺术处处长王霆钧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末,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几位英雄来到长影,点名要见王成同志。”当刘世龙一出现,他们说:“王成同志,在战场上我们就是高喊着你的名字,高举着手榴弹,抱着炸药包,端着冲锋枪,冲向敌人阵地的。” 由此不难看出,影片对身处战争中的人们是何等的激励。同时,它还向人民传递信息:舍身取义的志愿军战士是英雄,在工作岗位克己奉公的普通劳动者也是英雄,他们都在为和平与建设添砖加瓦。正是因为蕴含这层深刻的思想性,使该片拥有跨越时代的不朽力量。 3 《创业》

1974年

影片《创业》高度赞扬了石油工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正是王进喜一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令新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影片上映时恰逢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本片对鼓舞全国人民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春市西装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王冬玲告诉记者,“我们心里想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想方设法拼死拼活也要上’,一次次圆满完成赶制西装的任务。” 饰演周挺杉的演员张连文曾说,《创业》反映的奋发精神,抹去了彼时人们心中的阴霾,像一道曙光振奋人心,鼓舞干劲儿。当年针对《创业》能否公映的问题,党及时调整文艺工作,提出文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全新指引。 4 《小字辈》

1979年

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新中国电影第一次创新浪潮,长影的抒情喜剧《小字辈》在题材多样化、艺术风格创新化方面可谓其中翘楚。影片用对比手法刻画了两位售票员工作态度的差异,创造出当时难得一见的“戏中戏”的讽刺效果。导演王家乙运用主次分明的叙事结构,让一群性格各异、各有闪光点的群像人物独立且丰满。 曾专门研究《小字辈》的观众徐一歌认为,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上海数十万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建设浪潮汹涌,人们需要抱团“积跬步”,《小字辈》中公交车上几位年轻人热爱工作、乐观生活的故事,成为平凡岗位上普通劳动者积极奉献的真实写照。 5 《人到中年》

1982年

围绕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的生活境遇,表现知识分子任劳任怨、忠于事业、甘于奉献的影片《人到中年》,因思考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中年知识分子待遇问题,而收获了掌声与感动。用电影艺术感染力打动观众之后,《人到中年》成为促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引信”。 回想陆文婷面临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唯有选择透支生命的无奈,观众毕赢分至今仍能体会到观看影片所带来的震撼:“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与生活窘困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据说,当年该片点映,映毕两分钟全场鸦雀无声,继而便是雷鸣般的掌声。在影协下发给各电影厂的1982年“金鸡奖”摸底问卷上,人们几乎一致填上《人到中年》的名字。 6 《不该发生的故事》

198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农村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影片《不该发生的故事》中明月沟生产队的故事,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在电影收藏家赵丙成看来,这是一部题材新颖、主题鲜明、矛盾尖锐、发人深省的优秀影片。“片名虽然是《不该发生的故事》,但仔细思考,却能得出 ‘这是必然要发生的故事’的结论。” 影片忠于生活,反映新时期新矛盾——经历“文革”后,部分党员出现沉溺小康之乐、无所作为、盲目骄傲等现象,引发党群不融洽。影片思想内容大胆,提出新时代急需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处理好党群关系等尖锐命题。 7 《街上流行红裙子》

1984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到处是身穿红色连衣裙的女青年!带动这股时尚风潮的便是中国内地第一部时装片《街上流行红裙子》。该片讲述了棉纺厂女工陶星儿冲破旧观念束缚,大胆追求美的故事。在物质困乏的时代,这抹艳红冲破了国人禁锢已久的爱美之心。

据长影工作人员回忆,导演齐兴家拍摄前不仅翻看时尚杂志,还三次派服装员到深圳蛇口选购港台流行服装。“这些服装走在公园、大街上回头率不高,最后陶星儿穿的那件红裙子,是在上海服装研究所定制的。”恐怕没有人能料到,一条红裙子竟能让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款式,从而引领中国服饰变革。

8 《蒋筑英》

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之时,长影传记片《蒋筑英》再现了“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短暂却光辉绚烂的人生故事。 该片没有从仰视的角度去塑造一个“典型式”人物,也没有刻意捕捉主人公的感人事迹、高风亮节,而是用倒叙手法,以夫妻情、父子情、师生情、同事情、儿女情多点构筑全片,是当时中国大银幕的创新之举。 9 《留村察看》

1994年

一位留党察看的干部不甘沉沦,率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影片《留村察看》由王兴东、王浙滨夫妇共同编剧,是长影反映时代风貌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影片 以故 事为 切入点, 讨论的是一个当时十分敏感、必须谨慎面对的话题,以此来揭示基层矛盾、反映群众疾苦、重塑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该片摘得第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等多个分量极重的奖项。 10 《九香》

1994年

当满文军那曲《懂你》回荡在耳边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起长影拍摄的电影《九香》中那位伟大的母亲。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向社会抛出了一个问题: 当父母迈入晚年时,长大成人的孩子该负起怎样的责任? 11 《美丽的白银那》

2000年

用镜头描绘乡土风情,向来是导演韩志君所长。 在《美丽的白银那》中,他用质朴的镜头语言呈现了小村庄邻里间的矛盾、纠葛和纷争。 “我在拍摄中希望总体风格是‘质朴的农村风俗画,优美的田园叙事诗’,希望特别注意电影的‘亲生活本性’,要拍出生活的质感。” 在这部新型农村生活剧中,观众品尝到了更为复杂的人生况味。 12 《小巷总理》

2006年

本片取材自优秀社区干部谭竹青的真实事迹,通过一条街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讲述了“小巷总理”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为百姓服务的故事。 导演李启民与主演丁嘉莉合力为大银幕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基层社区干部形象。 该片不仅是长影集团改制后解决创作滑坡等问题的“及时雨”,更成为反映改革开放时代下党与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感人力作。 13 《斗牛》

2009年

在人们印象中,长影与黑色喜剧电影并不搭界。 但就在2009年上映的《斗牛》中,长影携手导演管虎,主演黄渤和闫妮,共同创作了中国首部战争喜剧片。 影片以“黑色幽默”这一表现形式,把战争年代的人性尴尬和悲惨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喜剧”的外壳,以个体人物的命运探究了一个民族的时代根基。 14 《大太阳》

2011年

纪念汶川大地震、反映灾后重建的影片《大太阳》,还有着为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的“双重身份”。 片中没有再现大地震时的场景,而是着力摹绘震后真真正正的生命个体,这使它有别于灾难片,而是用明亮的主题传达出昂扬向上的时代旋律和民族精神,使得一部主旋律影片具备了国际化视角和打动人心的魅力。 15 《辛亥革命》

2011年

联合上影集团,投资过亿元,集结了成龙、赵文瑄、李冰冰、陈冲、孙淳、胡歌等70余名当红演员出演,这预示着擅长拍摄革命史诗战争片的长影,正在新时代的呼唤中重归主流视野,甚至迈向商业电影领域。 作为一部百年辛亥的献礼作品,影片用堪比大片的镜头感与历史代入感,将辛亥革命最具里程碑意义的5场战役深度刻画。其不只在大场面上代表着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准,在一些细节部分更将战争中人性与爱的力量表现到极致。 16 《老阿姨》

2016年

作为纪念建党95周年重点献礼影片,《老阿姨》根据开国将军甘祖昌与夫人龚全珍放弃职位、回家种田的真实事迹改编。 影片筹备了3年,仅剧本就修改过30余稿。导演 雷献禾运用写实与写意交织的手法,发扬了长影人关照现实、张扬时代精神的创作传统。影片以全新视角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呈现出一种主旋律影片全新的诠释与读解角度。

记者:毕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