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看了, 碰瓷儿的散了吧, 这片子跟《萨利机长》没关系

前几天,我蹭了张朋友的电影票,一不小心就提前十几天看了今年国庆档三部大片之一的《中国机长》。

讲真,在看之前我心里毫无波澜,跟你们一样,一听名字以为这就是个中国版的《萨利机长》。

但在经历了111分钟又哭又笑的观影过程之后,真想仰天长啸一句:《中国机长》和《萨利机长》根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好嘛!

实话说,作为东木的粉丝,几年前在电影院看《萨利机长》的心情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就俩字,揪心。因为关于空难的部分,这部电影的描写实在太少了。更多的时间里,电影都是在说事故发生之后,调查组和评审委员会是如何折腾萨利老爷子的。总的来说,要归类的话,这部片子更像一部法庭伦理片。

而且,在最初的感动之后,我去搜索了一下《萨利机长》背后的故事,发现萨利机长很伟大,导演东木老爷子很伟大,但这部电影,为了塑造萨利机长本人的形象,把事故调查员的形象塑造得非常不堪。

在现实生活中,事故调查员所在的组织——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就公开指责电影歪曲事实。而根据他们提供的报告来看,他们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像电影里面一样刁难甚至污辱老机长,而是一再照顾他的情绪,最后的结论也是老爷子是个英雄。

最能证明片方心虚的是,扮演萨利机长的汤姆·汉克斯曾透露过,萨利机长本人看了剧本之后,亲自要求把里面调查员的名字改掉。然而,电影拍出来之后,这批事故调查员还是受到了影迷的攻击。这其中,就有不明真相的中国影迷。

跟用“艺术化”来掩饰歪曲事实的《萨利机长》不同,《中国机长》是基于事实改编的。

而通过刚才描述的我看《中国机长》的感受,你们应该能猜到它是什么样了吧?是完完全全的商业大片。

有各种明星在里面飙演技,客串;有让人代入感极强的音效和视觉特效;有惊心动魄的空中灾难事故救援全过程……

看完就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爽”和“感动”。

所以那些说起《中国机长》就要提《萨利机长》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冲着片名碰瓷儿的。这两部电影除了都是“空难”题材以外,真的是毫无相似之处,完完全全不能当作一回事儿。

如果非要让我拿一部大家熟悉的电影来比的话,那应该说《中国机长》像空中版的《速度与激情》。

在我心里,它同时拥有极致的商业大片感和牛X的质量。

“爽”是真的爽。因为故事是根据去年5月14日那次真实的空中危机事件改编的,所以看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份代入感。

开场没多久,在飞机起飞,爬升到几千米的高度后,因为气流的作用,开始颠簸,整个机舱内的乘客都晃来晃去,就营造出了相当抓人的灾难感,心一下子就会随着整架飞机的遭遇,迅速提到了嗓子眼。

随着时间向后推行,各种海拔高度和飞行速度数字不断上涨。肾上腺素也会跟着升高。

驾驶舱的挡风玻璃咔咔两声迅速破裂,一瞬间,在温度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万米高空之上,副驾驶的半个身子就被气压送到了机舱之外,空姐们也倒的倒,摔的摔……那种急迫的危机感,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机长》绝对是用了心做了布景和特效。这就相当于抓住了一部优秀商业片的命脉。

机舱内的场景基本上是完全还原。当飞机在不同高度飞行时,旁边的舷窗里透过的日光也在改变,这让电影多了一份真实感。

而在飞机面临空中浩劫之时,旁边云层的旋转变化,雷电的夹击,还有在空中盘旋时候俯瞰山河大地的感觉,相当震慑人心。也为看电影时候的“爽”感增添了不少火候。

电影中的文戏也相当可圈可点,“感动”这两字穿插在“爽”感之余,也伴随着整个看电影的过程。

虽然电影名字叫《中国机长》,但它能让我们看到所有民航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现状,以及它们面对危机时刻的应急态度。

有在飞机的仪表盘都已被狂风掀翻、副驾驶员半个身子挂在机舱外、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时,执飞机长的沉着冷静。

有在机舱内的氧气罩被下放、所有乘客都东倒西歪时,乘务员们还在用过硬的职业态度替大家排挤焦虑恐惧安抚人心的专业素质。

有在一架飞机出现状况时,所有空中的执飞飞机都在帮助呼唤它“四川3U8633听到请回答”时的紧迫与感动。

还有气象、塔台、地面调度、消防、医护人员等各种职业的人员随时候命,万众一心的团结坚守。

不得不说,《中国机长》绝对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

以往我们期待的,那些商业片该具有的元素:笑点、泪点、爆点、紧张点,它全都有。

除此之外,它还添加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核。

从一个我们熟悉的新闻事件入手,从乘客和机组人员这样的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呈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执着,还有对职业的热爱和恪尽职守的坚持。

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独有的魅力。它不应该被拿去和任何电影做比较。

《中国机长》还原出了真实的事件,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带我们看到了民航人的素质和执着,它独一无二的价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亲自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