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富算是台湾导演当中少数成功地将作品打入商业市场的导演之一。
或许对许多人来说,他的东西不够艺术。
但与侯孝贤、詹宏志等人同为黄金一代,拍起电影来从不含糊。
从《征婚启事》到《双瞳》,陈国富的电影充满了国际范,甚至有好莱坞级的规模。
但自2004年以肝病休养为由后,陈国富就转战幕后,做些编剧的工作。
可喜的是,这些年明显让陈国富的视野更广,格局更大,企图心更强。
对于如何在艺术形式与商业价值取得平衡点的权量上,有了更为独到且务实的见解。
这些收获,直接就反映在他2009年所执导的这部电影。
《风声》
The Message
《风声》是改编自作家麦家的小说,是近年来华语电影市场少见的谍战题材。
当时的投资人华谊兄弟期望拍出好莱坞规格的票房大片。
加上执行导演高群书、香港美术叶锦添、美籍摄影包轩呜,再加上众多一线炙手可热的演技派明星。
所以不论电影戏里的悬念布局或戏外的商业宣传都耐人寻味。
2006年同是麦家原著改编的《暗算》,开启了华语电视剧的谍战热。
3年后《风声》将其延烧至大银幕上。
《风声》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描绘了一个生动、传奇的故事。
虽是以谍战片作为类型宣传。
但实际上,其剧情内容与类型处理上,乃与希区柯克经典的《西北偏北》《谍魂》,或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间谍游戏》、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都有很大类型风格差异。
《风声》比较属于“抓鬼”的谍战片,片中有几个人被认为是有当间谍的嫌疑,他们被锁定之后就被关在一个地方,然后要找出他们之中究竟谁是叛徒。
通常警匪片的主角是警察,要抓出杀人凶手。
不过《风声》是反过来的,也就是抓人的是坏蛋,被抓的则是主角英雄。
这个过程中,大家要比招数、比智慧、比意志力、比谁更狠……
于是就一层又一层地推进剧情。
以剧情铺陈与表现手法论,《风声》其实更接近推理剧,心理惊悚剧。
在战争的时候,很多原有的道德底线都可以被摧毁、被突破,人的感情就会变得非常不可靠。
平常我们还可以道貌岸然地谈论人情、道德、伦理
但当每个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还会守得住这个底线吗?
《风声》这个故事就是把人全部放在最接近人性道德底线的情境下,让他们接受检验。
再去审视人的感情、人的信念那个时候是在什么位置,这就是一个极端戏剧的状态。
甚至,在一连串揪出谁是地下抗日组织“老鬼”的逼供作为与行刑过程中,明显还参杂有B级片元素(像鬼屋般让人产生密闭恐惧症的裘庄)与《夺魂索》似虐杀片的血腥气味。
这些元素使《风声》成为一部题材元素饱满丰富,风格开放大气的佳作。
《风声》的线索则是从汉奸与正统的对立中,再带出了心甘情愿、虚与委蛇、为虎作伥、利害同盟、苟延残喘或真情相待的利害关系。
所有的情报或自白,既是伤人利刃,同样也会暴露其盲点。
黄晓明饰演的日本军官武田就是想要利用这种人性找出他想要的答案。
但是《风声》最微妙的关键却在于“背叛”的运用上。
五位嫌疑人并非原本不相识,投靠汪政府的前提也未必全是背叛。
但在生死边缘上,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就得放下所有的交情,既要“背叛”虚而不实的友情,必要时更得“背叛”原本自己相信的良知或使命。
为了自保,就得伤害其他人,就得割舍自己原本相信与接纳的情份与良知;
但是做出“背叛”选项的人,又如何评定别人的善意与信任呢?
各个角色所历经的人性煎熬就成了《风声》最扎实的戏剧骨肉。
《风声》这部小说真正想讲的是关于历史的真相、民族文化的差异。
可以说近2小时的电影是借用了小说的壳,抛弃了小说中原来负载的概念及文学形式上的实验。
它需要在短时间内勾勒出角色性格和互动关系,塑造出尔虞我诈的悬疑氛围。
所以电影简洁地带出汪精卫政府时期的抗日背景。
用日本军官将经手情报的五个政府人员,关在地势险峻的裘庄大院。
在身体酷刑和心理战术兼施下,试图找出谁是暗杀机要的“老鬼”。
几番谍对谍的斗智之后,影片抽丝剥茧逐步缩小嫌疑范围。
细心的观众不难从演员份量、受刑先后,推测出“老鬼”的身份。
然而真正的谜底不止于此,个人道德和团体信念的角力,虚实交错的情感取舍……
揭开谍影重重下的使命心声,才是陈国富想要提升类型片戏剧层次的真相。
影片在进了裘庄大院之后,立刻变得精彩无比。
被软禁的人们为了求生存,所有勾心斗角的心机伎俩全部出笼。
我喜欢《风声》有许多理由,其中一个就是,华语片逐渐开始摆脱贩售东方主义的旧路子,慢慢走出自己商业类型的新路线来。
整部电影简单却悬疑,正如一部成功地推理作品,该如何在最少的出场人物当中,引爆出最大的火花。
这是悬疑类电影必须要突破,以及思考的一个课题。
故事的进行很像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无人生还》。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凶手就是有限的人当中一个,但是最后的谜底是谁,就是留给观众思考的一个课题。
比起《无人生还》的人数众多,《风声》将线索减少为五个人,同时角色卡司的安排也很容易看出端倪。
五名嫌疑犯,两位疑心猜忌的长官,完全被锁在这阴霾重重的两幢石头建筑里。
可以想见人性的卑劣、背叛、残忍等都即将在此现身。
果不其然,只是小小的讯问,便轻而易举将人类恶的一面展露出来。
之后武田的手段又诱使得嫌疑犯们内部各自内讧。
刑求是本片最精彩之处,我几乎都闭上眼不敢看。想想就头皮发麻。
最恐怖的应属最后顾晓梦受到的折磨,想必很多人都无法忘记那段几乎感同身受的恐惧!
本片的主题环绕在谁是内鬼,领导者必须使尽手段引诱其出现,其它人必须想尽办法撇清。
然而,陈国富似乎侧重于前者,而后者便显得微弱。
坦白讲,仅有五名嫌疑犯,玩起来根本不过瘾。
第一个被活活打死,第二个举枪自杀,接下来还有看头吗?是谁都不令人意外了。
然而,陈国富终究胜出了。
因为他非但使用了“共犯”体系,更将情报传输的过程巧妙地镶嵌在不起眼的环节里。
当观众被迫只能站在武田与王田香的角度思考时,便中了他的“诡计”。
等到片末主角将一切疑问打通,我才恍然大悟。
角色们的动作、语言原来都深有含意,观众们若未留意,便稍纵即逝。
这也是我最佩服陈导之处,或许心理角力的过程未必完美、壮士们为何如此不屈与忠心我无法心有戚戚焉。
但他运用的诡计确实令我惊喜,也成为本片我心目中最大的亮点。
这个故事说穿了就是在描绘中国当年大时代的悲剧。
被日本外敌强肆侵略,甚至有伪政府在背后撑腰,爱国的民族心性因此油然而生。
民间纷纷组织起地下的抗日组织,用尽各种方法杀敌、抗外敌,而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情报"。
有了精准的情报,自然可以行使无误地刺杀抗日行动。
“风声”一词的英文片名实际上代表的就是“讯息”,风中夹带了话语。
这“讯息”在故事里就是“最后的情报、至关重要的情报”。
至于戏外的引申,可以说这讯息就是“传达人性的力量和基本价值”。
电影《风声》里的人物完全承自原著。
麦家创造出了几个脸谱化的传奇人物。
比如汉奸王田香、解码天才李宁玉、鬼灵精怪的顾晓梦、铁血汉子吴志国等等。
这些角色的性格鲜明,同时有的人还背负着家庭的阴影或是情人的牵绊。
其中这四个角色搭配刻画人性的其他角色,为电影本身引发出一个个的爆点。
所以严格上说起来,《风声》的场景算是一个密室。
在谜底解开前,任何人都无法离开;同时其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风声鹤唳的扰动。
这样的一个设定下,人性成为十分好拿捏的一个道具。
借着玩弄人性,线索开始慢慢地被抽丝剥茧。
可以说电影是拿小说现成的传奇故事来改造。
但既然是“改造”,既然拍的是主流商业大片,就要满足观众各方面的需求。
包括手段要新奇,人物要生动,结局要出人意料……
其亮点就是,这是一台群英会,台上的各个角色无不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入戏,另方面还要斗戏。
《风声》运用大量的对话与旁白字幕来讲解故事情节,反而不是由演员将重要的关键点演出来。
陈国富善用画面过场与文字补述,将原本应颇复杂的谍对谍故事简洁化,让观众很轻易便进入状况——与演员一同推测到底谁是“老鬼”。
再搭上听似模摩斯密码的哒哒声配音,弥补编剧无法刻划的顾晓梦心思。
这在归类为悬疑电影的呈现上,殊属罕见。
影片将可疑人物通通关到一个定点,严刑审问,间或穿插言语挑拨,可见陈国富相当了解人性心理。
于是电影里那栋阴森建筑转变成人性修罗场,一丁点风吹草动即引发轩然大波。
言语、动作、表情、眼神等一切的一切都被放大审视,不知道下一个遭受酷刑者会轮到谁。
虽然观众身在画面之外,皮肉不痛,却感受到整部影片营造出的紧张氛围,连呼吸都有点压迫感。
谍战题材的华语电影一直以来都不是冷门,不过以日治伪政府时期为背景则较为少见。
通常在这种紧张悬疑的谍对谍情节中都会加注故事的真正主题。
针锋相对的对立关系之下,意外的情欲迸发和扭曲性事件即是其主题。
表现身为间谍的无奈和无法自拔以及情欲控权的利益纠缠。
说实话,这是一段有点复杂性的历史,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轻易地概括说明所有的来龙去脉。
但是一向以人文与感性著称的陈国富,却用了短短15分钟的时间,将这一切前因后果与复杂历史背景讲得很清楚明确。
然后令观众可以带着一颗明了的心继续接下来的情节。
这样说故事的功力,真的让人不禁称赞。
谍战片和警匪片的区别,表面上看是些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或爱国主义的强调,但两者的类型元素是极其类似的。
从这方面来说,你也可以把《风声》看成一部颠倒过来的警匪片。
里面的警察其实是坏蛋,就是我们说的汉奸,坏蛋要抓出英雄,他就把五人全部软禁在一个充满奢华的城堡,里面有一个他们认为偷了情报的叛徒,三男两女全部都是特务。
所以《风声》的谍对谍情节精彩非凡,其间审讯的桥段细腻且层出不穷。
可说是同于《色,戒》中情爱场面的激情程度,巧妙平行于谍对谍心理战事的感官高潮。
以剧情而言,这个故事几乎可说是间谍间尔虞我诈的终极版,是需要绝对纯熟的演技和搭配才能撑起剧情、说服观众的。
剧中主要角色各个形象鲜明且各具难度,但演员表演张力也平衡、精炼、集中,准确而内敛,使人不禁折服。
随着《风声》的情节曲折迂回,导演手法也巧妙地使观众不禁质疑应是绝对肯定的正义和忠诚。
为求“正义”的残酷刑求和不择手段;间谍组织为保“忠诚”的无悔牺牲和忍辱负重。
“正义”和“忠诚”两者在电影中几乎是完全翻案!
正义之恶对比间谍之德,相当耐人寻味。
当然这又要牵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当的权力消长所造成的滥用与妄为,不过这个议题就是历史的桎梏了。
在电影中只是(或说只能)完整的赤裸呈现、陈述事件实相,交予观众自我评定的秤砣。
回顾过往华语片史,《风声》是少数能揉合、把玩如此多类型元素,同时还能驾驭统筹多线路,多角色人物故事,并精准掌控影片起承转合,节奏感,戏剧性与美学的华语片。
更重要的是,《风声》能将戏剧张力,娱乐效果撑到最大,又能将大时代的肃杀气氛。
还有人物的心理层面,描绘得极为精准到位,完全紧扣观众心理与期待,让观众完全投入,充分参与剧情的推演。
《风声》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陈国富对于原著小说的剧本改编,能效法斯坦利·库布里克之于《闪灵》的精神。
不局限于原著框架,而是按照剧情所需与个人美学加以改编。
尤其是充满视觉冲击力,与心理压迫感的类虐杀逼供场景,乃为全片的戏剧张力与凸显人性阴暗面、脆弱面,患难见真情等文戏、武戏加分不少。
《风声》始于黑暗,终结于光明。
故事的核心就在表现人性上升的可能性。
虽然战争的背景提醒我们的是伤痛,揭露的是最恐怖、最猥琐的人性面目。
但也唯有在那种倒错情感的时代,你才能见证真正的人性光辉。
可以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最经不起考验的是人的情感,但最终拯救我们的也是人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背景音乐主题,《风声》找了大岛满的《The message medley》,并且都选择以非常基本、干净的主题旋律贯彻剧情。
用最简单的配器和旋律承载剧情的难以捉摸和扑朔迷离。
或说是只有透过非华人的作曲才能根本地摒除立场关系。
真正以局外人的角度去客观剖析电影画面,恰当置入配乐去推动剧情。
电影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无非就是叶锦添的美术设计。
这几年作为许多电影美术救火队的叶锦添,为《风声》这部气氛诡谲的电影营造出一股独特的美感。
在那个如囚房般的冰冷豪宅,充斥着与时代跟剧情不相符的奢华,也为紧张的气氛增添了一股趣味的优雅。
除了对于服饰的考究,叶锦添对于场景的布置也丝毫不马虎。
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做足了底子。
层层堆砌的华丽壁纸、典雅沙发,花色床单以及复古的电话,搭配灯光与摄影都让《风声》不论哪一幕都显得赏心悦目。
虽然在行刑房的部份着墨不多,但在叶锦添的设计与包轩呜的摄影镜头之下,也呈现出一股阴森的死亡况味,令人印象深刻。
叶锦添独特的美学,为这部残酷的电影,像是片中的李冰冰及周迅一样,穿上了一件优雅无比的华美旗袍。
其次,选角之巧妙实为《风声》的成败关键,除了复杂离奇的剧情张力得以显张之外,也完整表演了故事的丰厚情感和深度。
当间谍嫌疑的人数随着片中刑罚不当而减少,故事的真相却越显破碎和不可预期,缩小疑案范围却放大了疑案之悬。
这个部分是我认为《风声》最好看的精华之处。
它全凭演员的表演能力和相互衔接去布局。
更重要的是各角色演技的精湛足以撑持剧情、使观众信服甚而思考和质疑。
最后的真相揭露桥段导演手法十分漂亮,节奏紧凑、精简干脆,明确表现在魔鬼正义的行使之下间谍同志更显情深,其维护忠诚的精神将在接连牺牲的躯体之下永续发扬,荡气回肠。
精神不死,宛若风声。
华谊旗下多位大腕演员助阵,如何让人才资源各展所长,考验着陈国富的智慧。
所有演员进入剧中的角色都有很高的难度。
他们均贡献了精彩绝伦且恰如其分的绝妙演技,鲜明诠释各个人物的角色生命,让每位角色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黄晓明太帅,周迅太随性,张涵予太正经,李冰冰太内敛,王志文太端庄,英达太机灵,苏有朋太现代。
但反过来说,也可以把他们每个人的本色当作角色的起跑点。
那样一来,经过电影拍摄的催化,就成了黄晓明狠中带酷、邪气反派有着人性矛盾,周迅天马行空,张涵予深不可测,李冰冰外张内弛,王志文阴晴不定,英达大智若愚,苏有朋刚柔兼具。
但若论本片谁最叫我惊讶,我想非白小年莫属了。
不阴不阳、又阴又阳。
举止女性化,声音刻意尖细,但流露出来的媚态却自然不矫揉。
我简直不敢相信他是当初的乖乖虎与英俊深情的五阿哥。
苏有朋的表现让我忍不住想为他喝采,他被刑求得体无完肤后,还从血池勉强爬出来,对他的爱人司令官强调“我不是鬼”,然后活活被司令官打死。
这段真的很赞。最后他躺在血池里的画面,久久在我脑海萦绕不去。
可惜的是,白小年的昆曲伶人阴柔抢眼,可惜苦练的唱腔身段在电影里被删减。
片中的两位女性角色,周迅和李冰冰。
回看陈国富以往的作品,不难理解两人的对手戏为何会成为《风声》中最突出的段落。
《国中女生》性格迥异女孩间的青涩情谊;《我的美丽与哀愁》折射出的“牡丹亭”双姝奇缘;《征婚启事》里杜家珍忘却的一段伤痛……
纵使在谍战类型中玩惊悚的《风声》,情怨的女人戏依然是陈国富的重点,借由女性脆弱又坚韧的特质,挖掘非正常状态下的人性。
两位女主角的演出各擅胜场,针锋相对的火花该是双双入围最佳女主角的关键。
娄烨电影里外在机巧内里执着的角色,对熟悉周迅的观众并不陌生,但她的演出的确令人动容,是《风声》不可或缺的功臣。
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有意外惊喜,服装和造型设计成功烘托出她的古典韵味,俨然就是一朵外冷内热的孤峰玫瑰,教人疼惜她承受的屈辱和背叛。
而崩溃后反击、妥协的转折更是戏味十足。
最后,对于本片最末结局的处理,我也有点看法。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双瞳》最后的“有爱不死”四个大字吧!这堪称最经典的“负面教材”。
在《风声》中,我认为陈国富确实吸取了《双瞳》的教训,并未在最后一刻失守,而是进步为在最后10分钟“画蛇添足”:
意图效法好莱坞式编剧惯用的“结局大逆转”手法来增加后戏的高潮。
这样的安排,的确有效提升影像阅读上的趣味。
但本质上,这十分钟的戏码,不过只是陈国富一贯大爱精神作结的习惯。
在人性解剖的这一点上,提供的是很单纯的“民族大义”与“牺牲小我”的传统选项,远不如《色,戒》中女情报员爱上汉奸的矛盾来得诡谲复杂。
虽不成败笔,但还是有些多余,造成结尾稍显无力。
从《双瞳》到《风声》,陈国富一直勇于尝试类型电影,用心开拓华语片的视野格局。
淡写了原著国共间的矛盾,改以酷刑和心战突显抗日的信念,是凝聚戏剧焦点也是减少争议的市场考量。
纵然《风声》在段落衔接上未尽完美,情报传递设计的说服力也有讨论空间。
可是演员表现出色,整体成绩瑕不掩瑜,在切合民族大义的正确前提下,亦兼顾商业元素和戏剧内涵,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