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那些伤害和救赎

  《以家人之名》这部片子一开始,就以一些悲情、但又乐观细腻的亲情刻画吸引了众多关注。

  近日,这部电视剧迎来了大结局,并且也是众望所归的大团圆。但回过头看,作为一部亲情剧,却突然发现这部剧里的母亲们,完全是反面大荟萃,没一个妈是靠谱的。

  唐灿妈:虚荣,爱好面子,始终把这些外在的东西看得比女儿的内心快乐更重要。

  凌霄的妈陈婷:可怕的病态控制和歇斯底里,其实骨子里她也是个可怜人,老公长年顾不上家庭,小女儿意外离世;第二任老公又车祸离世。面对生命无常,她自己无助,没有能力很好的处理各种局面,最后撒下烂摊子一走了之。她活在被抛弃被厌恶的恐惧中,所以要紧紧抓住儿女这根稻草。安全感的缺失和性格缺陷让她只看得见表层问题。

  月亮妈: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大小事务无所不包,长期以来对孩子习惯了强势管控,从学业择业到择偶。以为家庭和父女就是自己的全部,可是到头来却遭受两个当事人厌恶抛弃。可以想象,自己赖以生存的信仰被打破那一刻,是怎样沮丧和痛苦!

  虽然这几个堪称极品的妈让人印象深刻,但总的来说,剧中这几个母亲的人物设定,都摆脱不了编剧笔下单一刻板的短板,电视剧为了制造冲突,往往会把角色往一个极端推————-吸引了眼球,突出了骂点,但骂过之后才发现,这些人物缺乏了最基础的真实性和作为母亲的复杂性。为了剧情的冲突,为了吊起观众的胃口,不惜把剧中所有的母亲都塑造得令人唾弃,竭力展现他们恶劣和可悲的一面。而对人性,尤其是母亲这样复杂的角色,怎么可能这么简单纯粹呢,怎么可能坏就是坏,而毫无温情的一面呢?或者说作为母亲,她们在逼迫控制孩子的时候,孩子怎么会总是一味的隐忍承担?彼此之间特别是母亲,几十年来都没有一点挣扎和纠结?就算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种对母亲的塑造其实也是完全不客观的。

  真实生活中的母亲,绝大多数不是这样的。

  因为现实中的母亲角色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从女孩变成了母亲,身体上,心理上要经受巨大的变化,哺乳动物的本性使然,她不可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大众舆论往往把母亲这个形象推上神坛,鼓励母亲,赞美母亲,歌颂母亲。但是很少有人看到母亲的倦怠和孤独,抚育新生命后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以及社会无形的压力等等。其实实际上,成为母亲,就意味着她有了更多焦心的东西:婚姻的走向,孩子各方面的成长,自己身体的面临的岁月变化(不得不承认女性比男性身体更受制于岁月),还有自己的发展等等。

  即便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也容易被“大众”和“家庭”成员默认为是义务劳动。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往往第一个被质疑的是母亲。“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瘦,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让人费劲?”,周遭所有对孩子的疑问,其实在母亲看来,都是指向了自己。成为母亲,就有了天然的压力。而这个压力是不被大多数人知晓的。母职,不容丝毫喘息与疏漏,如果能获得援手还好,如果不能,那母亲的苦楚被忽略不计,长期以往,母亲自己如果没有内关和反省,没能及时觉察或者调整,就此个性压抑心理扭曲的话,最终为家庭为老公孩子的一番付出操劳,反而遭遇唾弃。

  可悲吗?这就是现实。看看周遭那些产后抑郁抱着宝宝结束生命的母亲,看看周遭那些吼叫,管控的的母亲,在她们的极端和强势背后,其实是深深无助,这种无助长期不被看见,就成现实中的极端事件。

  世上没有天生的母亲,每个成为妈妈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现实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无数次对自己的怀疑中里艰难前行。成为母亲,人生目标设定的困局、亲密关系的构建、自我教育的持续,这些课题都扑面而来。有些人很幸运,天生有这个智慧,或者孩子一出世就获得了援助和支持。顺利进行着母亲这个职业。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需要在伤痛和不断的磕碰中前行。

  正因为母亲的天性和现实的冲突性,绝大多数母亲都是在爱和管控的边缘摸着石头过河,在现实的鸡毛蒜皮中疲惫艰难的行走。这些无数的片段,这些看似矛盾的事件,才构成了真实的母亲。所以,亲情割裂的时候也有牵挂,所以才有剧中月亮母女推心置腹的交心,才有月亮妈妈挥向自己的耳光。然而,这一个耳光就像打给所有成为母亲的女人的。这个耳光在提醒所有母亲:在成为一个母亲前,请一定先成为你自己!月亮虽然一直和妈妈对抗,但是她看到了妈妈实实在在地付出。月亮的爸爸妈妈最后离婚,月亮站出来说了公道话:这个结果是双方都有责任的,最后的结局,不该母亲一个人来背锅。这一个剧情,剧集做得比较客观和细腻。但是确实对剧中其他母亲复杂多面化的塑造还相当不够。所以剧集最大的遗憾:里面的母亲角色单一化,脸谱化。

  再来看剧集,最后大结局,就更突兀草率了:

  几个主要的母亲角色都在最后一集幡然醒悟,集体洗白,就像一架飞机从3万英尺突然俯冲到了地面,这个硬着陆,着实来得硬了点。尤其是陈婷,从病床醒来就彻底换了一个人,这种转变太快了,月亮妈都还好一些,毕竟还和女儿有几次交心的铺垫,她们彼此看到了彼此的处境,这才有了后来的接纳和转化。

  其实《以家人之名》这部剧,也体现着中国式亲情的诸多无奈。

  这并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在长期以来的文化价值观塑造的大环境之中,中国的父母有为孩子操劳一生的习惯和传统,他们习惯了家长和孩子的角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总是把自己想当然的好习惯性地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很难完全把子女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和灵魂去尊重。他们也是肉体凡胎,他们把自己的对未来的焦虑投射到子女身上,所以他们往往更是重视分数成绩、职业收入等等外在的指标,而更容易忽略孩子内心感受和多维度的成长。

  后来,子女渐大,他们有了独立思想和意识,他们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于失去孩子的掌握,对于孩子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人,和孩子一样需要适应。没有不犯错的父母,父母也在一次次冲突中艰难地自省和寻求改变,只是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和长期的。

  亲情和爱不等于一定会互相理解,所以最亲近的人才更容易伤害彼此,而彼此伤害最大的原因就是看不见彼此的处境,然后在各自惯性的轨道行事。等到伤害已然造成,才痛彻心扉。有些幸运的是伤害发生了,但很快就看见了彼此,终止了或者减少了伤害;而有些是一而再再而三,等到伤害结果已经不可逆转,甚至造成了惨烈的结局,才幡然醒悟。好在《以家人之名》电视剧最终给了大家一个安慰。但愿生活中的我们也能如此幸运。

  最终,就如同电视剧所展示的,一代代的轮回中,永远都要经历这样那样的各种事件,才能敲醒彼此,在一次次冲突、痛苦、沉思、醒悟的过程,我们和父母最终和解。

  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面前犯错误,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要知道,即使是提出“幼年经验影响一生”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是一个被自己的孩子责难批评的父亲。所以和父母和解,接纳他们的不完美,甚至曾经对我们的伤害,其实也让自己未来少一点后悔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