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汕尾海丰西坑过清明

文/王杰 罗振邦 图/赖惠圆

“清风习习思亲远,敬意浓浓祭祖诚”。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中华四大传统节日,乃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传承根祖文化,“慎终追远,民德为厚”。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缅怀、感念、祭拜祖先的古老传统习俗。春暖花开,阳光普照,清明亦是迎合时气、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日子。祭奠缅怀历史名人革命先烈等,同时成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载体。清明节(寒食节、踏青节、三月节……)更是体现民族认同感、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节日,为中华民族永远精神支柱之一。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上坟……)。港、澳、台地区,越南、韩国、琉球……及其他华人华侨聚居地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传,远古三皇五帝时期,崇敬“禹神”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平泰。此时,天清地明,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清明本义清澈、明净,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原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往后兼并寒食等节而成清明节的简称,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一、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有着悠久历史且在现实社会中有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得名蕴涵深厚“文化密码”。如《国语》释,一年有“八风”,“清明风”为东南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唐杜牧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生动勾勒“清明雨”图景。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正是春耕种植大好时节,如民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种了举”。此时和风煦阳,为人们所爱。作为节气,“清明”一词恰到好处地反映标志着物候等变化及时令顺序,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作为节日的“清明”,则包含了一定的风俗活动与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起源,据传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习俗。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3千年历史,秦汉始盛行,并相传至今。唐皇帝诏令天下:“寒食扫墓”,扫墓乃清明节前寒食节内容,由于寒食与清明相接,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更为盛行。唐时清明始具国家法定节日色彩。融合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寒食节、三月初三上巳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习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中华传统佳节,而寒食既成清明别称,又为清明节一个习俗。现代寒食节已基本并入清明节了,但一些地方还保留清明节吃冷食习惯。清明节习俗既丰富又有趣。咋暧还寒的春天,因寒食节要禁火吃冷食,为防寒食冷餐伤身和一些老弱妇孺不抵春寒,便慢慢形成后来成清明习俗的踏青(春游)、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踢足球)、插柳、拨河、斗鸡、植树……一系列习俗活动。人们将自己名字写在风筝上放飞,然后剪断风筝线,认为可远离晦气。据说插柳为纪念“教民稼穑”农事祖师神农氏。插柳屋檐,预报天气。古谚:“柳条青,雨濛濛;柳条干,晴了天”。插柳戴柳辟邪祛灾,折柳赠别蕴含春景常在、绿柳成荫、昌盛繁荣等祝愿。

清明沿变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节日与寒食节密切关联,而寒食节的历史演变,也成为清明节的由来说法之一。据传,寒食节(禁火节……),最早应源于人类对火的崇拜,远古时期的“改火”(“祀火”)。民以食为天,食必用火,但火有时又为祸人间。因此,古人认为火有神灵,为“火神”,于是“祀火”。所祀之火每年熄一次又重燃新火,谓“改火”。“改火”同时举行隆重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为祀,相沿成俗慢慢形成后来的“禁火节”,即“寒食节”的前身。往后,禁火节演变成寒食节,还源于纪念春秋晋国贤良介子推(介之推)。传说,晋文公(重耳)早年流亡期间,贤臣介子推曾为他“割股(腿)充饥”。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偏忘了有过特殊贡献的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绵山(山西介休)。忆往昔,深感有愧,文公亲自恭请,介子推还是不愿为官,躲藏深山不见。为逼介子推露面,经提议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不料,介子推母俩抱着烧焦的大柳树已逝。文公深感痛惜,厚葬介子推母俩后,建祠立庙永纪忠良。并下令往后烧山日不生火(禁火),吃冷食,谓“寒食节”,并定寒食节后一天为清明节。晋文公励精图治,终成春秋五霸之一。过去,“春祭”在寒食节举行。

中华民俗文化悠久、丰富、神秘……节俗宜忌集中体现趋吉避害,祈和平、福佑、丰稔等心理诉求,清明宜忌亦为如此。食斋禁荤,扫墓当日早餐至扫墓地,尽量素食。扫墓时发不遮额,亮出额头,以免影响气运。衣着齐整素严,扫墓忌穿大红大紫衣服,红内衣亦谨慎穿用,以示对先人礼貌与尊重。因“鞋”与“邪”谐音,故清明当日通常不买鞋。墓地为阴灵安居之所,应维恭维谨,控制情绪态度,以免打扰得罪其他阴灵。切忌随处大小解,嬉笑怒骂,非议先人,对逝者品头论足为亵渎行为。不能乱跑乱跳,跨过坟墓及供品。先人墓地,需细心清理杂草,增减泥土,整理周遭环境,使墓地饱满整洁,同时默祈祖先福佑后代富贵昌盛。扫墓谨慎照相,肃穆祭祖非玩乐。勿扰他灵,路遇他人坟墓,忌蹬踏碰踹墓碑,不乱动祭祀用品,若无意碰到,则诚心诵念:“对不起,打扰了”!孕妇、例假女人通常忌扫墓,以示尊敬。忌清明当日探亲访友,若必要,则家外见。……等等。不过,清明习俗、宜忌随岁月赓续交替,社会嬗递变化,有的已淘汰,有的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著名侨乡美丽滨海城市汕尾(海陆丰)、海丰县公平镇西坑林场过清明,与中华各地习俗活动大同小异,祭祖、扫墓、踏青(春游)……但具地方特色。思时之敬,清明期间,人们一般都回家乡祭祖扫墓,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亦是如此,感念桑梓故土。机关团体、学校等还组织祭扫缅怀英烈等以励志。海陆丰人还有清明食薄饼和鼠曲粿(鼠壳粿、清明粿……)等风俗,虽来历说法诸多,但均吻悠久寒食习俗。特色小吃薄饼香脆美味,据说为古代寒食沿演而来。又传,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郑成功子郑经率兵围功闽南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居民饿逝无数,幸存者用草席裹尸掩葬之。同年10月,清军降,漳州百姓特做草席裹尸状薄饼以祭亲友亡灵,并相沿成俗。翠绿色青滋爽甘香鼠曲粿,具祛痰止咳等功效。据传,南宋末,元兵清明前入侵潮汕,民不聊生。饥不择食,人们便采鼠曲充饥。为永纪,故有“清明食叶”习俗,合“清明”之青(亲),青悠长,美持久……承沿至今。

海丰县西坑林场,清明祭祖扫墓一般春分始清明毕,为别“拜重阳”(“秋祭”……)谓“拜清明”(“春祭”……)。春分后清明前选吉日良辰先扫祭开基祖、远祖墓,全村整族出动(或各家代表)。然后集中扫房墓。最后在清明日(天赦日)各户扫祭家庭私墓。且通常先祭拜(集中或分散)宗祠后扫墓。面积约40平方公里、素有“海丰西坑小珠玑”称誉的西坑,约有6000(六千)人民(2000年户藉),2004年底随海丰县西坑乡撤乡并入公平镇。现有下洞、礤仔、高联、庵前、联和共5村委(大队……)与西坑社区1社区。东布寨、横岭下、岗背、旗岭下、下段、坪山仔、旗岭下新村、山仔首、陂角楼、深坡下、礤下、万仔、田背、湖洋排、秋溪、乌石、新乡、黄麻田、背头湖、上山寮、坑口、白石下、庵前、嶂下、陂坑、石岩窝……等30几个以上自然村(村庄、乡里……)。王、李、张、刘、陈、黄、周、吴、朱、郭、罗、郑、谢、许、彭、袁、蒋、江、传、汤、戴、赖、童、简……等自古海丰西坑26姓以上人民和谐共聚居。由于西坑为客属杂姓聚居地,户口鳞次姓氏繁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各姓氏各乡里祭祖扫墓形式虽伯仲之间,却还是有别。如:有些在重阳节(或通常农历八月初一至九月初九选吉日)扫祭开基祖、远祖墓等等,但祭祖扫墓本质意义无别。

西坑、邻近及其他客家人等,有清明吃翠绿青色苎叶粄(清明粄……)等习俗,苎叶粄具健脾祛湿等功效。但不吃“笑”(发酵开“笑”)粄、“印”(粄模)粄……因肃穆祭祖扫墓忌嬉笑,印为固、不舒展……所以清明粄通常既不“印”也不“笑”。忆往昔清明,同玩伴们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成美好的童年回忆。西坑五指嶂、西坑双叠石(西坑双层石、仙叠石、仙踏石……)、西坑飞鸿寺……为西坑“地标”,同公平镇高北村委、黄羌镇、惠东县新庵、高潭镇接壤,海(丰)紫(金)公路(S242省道)通过全境,距县城约26公里。海丰北部山区“翡翠明珠花园”、“茶叶之乡”……西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兼容客家与福佬文化于一身,海丰西坑茶闻名遐迩。扫墓俗称挂纸(晒地、拜山、过纸……)。携鸡、猪肉、鱼、饼干、香纸炮竹、五彩色纸……等贡品到墓地,用锄头、镰等工具清理沙尘杂草,整洁周遭环境,表达对祖先的孝敬。挂上坟头纸(香纸),并挂放以防他灵“抢占”贡品又类似地界作用的彩条色纸于坟墓周围,围成实半圆。贡牲仪酒礼,上香祭拜、感恩先祖赐百福千祥、荫佑后代。焚烧纸宝冥币等后燃放鞭炮辞坟。所祀食物携回做清明饭食福佑瑞泰祥和。

晒地期间,通常童真孩们守候附近,等主人扫完墓免费分发饼食,谓“打饼子”(分饼食,客语)。唯恐墓主不分饼,个别淘气之孩有时还以:“晒地不分饼……”怎么怎样等“刺激”言语相嬉弄。当然,主人一般都会热情主动分发饼食以示爱心。“打饼子”可谓物质匮乏年代之社会现象、时代背影。如今太平盛世,经济发展,时代进步,国强民富,“打饼子”似乎较少,墓主不但积极分发饼食,还常常热忱给予老人小孩现金以示尊老爱幼。扫墓毕,房亲叔侄、乡亲、宗亲等齐聚共餐清明饭食,嚼叙故乡情,共商家乡发展大计,不乏乡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注入活力。忠孝感恩、催护新生可谓清明精髓与两大主旋律。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等为新生的象征。祭祖扫墓承载孝德文化,阐释忠孝廉洁家国理念和传统道德核心。“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为百善之首道德根本,敬老爱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与责任。让我们高举尊老爱幼旗帜,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热爱家国,团结和谐,理解宽容,感恩你他。让世界处处阳光明媚,时时爱心烁闪,乐无嗔怨,春暖人间。

2017.3 海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