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史馆馆长张庆秋:热血当笔,为英烈谱写生命挽歌

来源:北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沛、张润泽、王洋

只因一张无名烈士的留纸遗言,他定立下终身为英雄寻根作传的无悔初心,孤身踏上的漫漫长征;30年光阴走过,为寻访烈士回家的路和英雄事迹,他奔行不辍,用双脚丈量5万公里的山山水水;从一头青丝写满华发,把青春誓言刻进年轮,他先后为200多位英烈著书立传,累计300余万字;而今花甲之年,他学电脑、开微博,在“代言”先烈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进。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史馆馆长张庆秋——热血当笔,为英烈谱写生命挽歌。

张庆秋工作照

在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史馆内,一张红笔密密麻麻标注的“行军图”引人注目。细视可赫然看到,南昌、三湾、古田、百色……一个个曾热血沃土的地名,联结成一条条长征。

这张地图的跋涉者,就是该旅史馆馆长张庆秋。已经62岁的他,其实早已退休“让位”,只是依然每天都来史馆、担任解说,官兵也都叫顺了嘴,故而仍尊称他为馆长。

这份尊敬之情,官兵们说,“是特别的尊敬献给特别的人。”因为过去的30年里,张庆秋背着这张地图,为一个个长眠他乡的烈士找到回家的路口,为一个个不知生平的烈士找回遗失的记忆。他的脚步,一生风尘仆仆、一路执著向前。

“是什么催使着他,不肯停止脚下的路?”近日,记者来到该旅,采访了这位让人特别尊敬的老兵。

1985年11月,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里研究英模烈士事迹材料

一张短短数字的纸条,一个永生不变的诺言——

“我愿以血为笔,记载你们不可忘却的生平事”

无论走多远,都有出发的起点。张庆秋的起点,是一张纸条。

时间溯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边疆保卫战,时任该旅前身宣传科副科长的张庆秋,在一场血战结束后,与战友们心情沉重地整理着阵亡烈士遗物。在一包沾满鲜血的“大重九”烟盒里,他发现一张纸条,上面没有署名,只是端正地写道:“亲爱的战友,谢谢你帮我收拾遗物,请抽烟!”

“多好的兄弟呀,走上战场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张庆秋将字条叠好贴身存放,并立下誓言,“我一定把你带回家!”

从前线返回后,张庆秋揣着那场战斗中的烈士名录和字条,奔行近5年,在核查上千个线索,询问近万人后,终于查出这位烈士的姓名——李庆轩。当把已经磨破边角的字条转交烈士家人时,看着他们感激和伤心交织的场景,张庆秋的心里怎么也无法平静。

1985年11月,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和战友一起研究英模烈士事迹材料

其实从前线撤回后,他就在参与善后工作中发现,很多烈士只在史料中留下寥寥数笔,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甚至无法联系家人。他的心被刺痛着,战死沙场一生壮烈,却留不下一行名。

“为英雄树名、为烈士立传、为血脉寻根!”张庆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长征。

“一场战斗中,潘加前为掩护战友,独自迂回到侧翼牵制敌人,不幸负伤牺牲……”这是不久前,该旅史馆一角新悬挂的烈士潘加前的生平事迹。而这已是张庆秋立传的第206位先烈。

今年年初,听说曾支前的一位边民知晓潘加前的事迹,年逾六旬的他“说走就走”、赶往当地,经过多天采访查证,如愿补齐了潘加前的英勇事迹。

去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强忍腰痛,参加“重走红七军长征路”活动,探访29处遗迹旧址,又完善17名烈士的生平事迹。

记者翻开张庆秋的笔记本看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

据采访江玉平烈士的战友吴旭得知,他在双腿被炸断后,依然向着冲锋的方向爬行数百米,直到流干最后一滴血;

据支前边民李长锋介绍,烈士王忠不仅作战勇敢,还经常主动请战,先后35次冒着枪林弹雨抢修线路;

……

“我们应该尽己所能让后人知道他们的故事,而不只是一个冰冷名字或无名烈士。”采访中,张庆秋的眼角始终潮湿,然而还有很多烈士执行任务特殊,见证人少,很难找到有关他们生前的资料,目前还是一片血色“空白”,这也是他的最大心结。

张庆秋作为军史专家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

一次次舍弃提职进步,一番番选择风雨兼程——

“想想牺牲的战友,我有什么理由不知足、有什么资格去说苦”

这条寂寞朝圣路,没有名利相伴,甚至还要扔掉名利“包袱”,更好轻装出发。

1993年,张庆秋已任科长多年,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提职为人武部政委,二是部队准备修建史馆,缺一个馆长。

按说,这是一道丝毫不费思量的选择题。而对于张庆秋来说,作出选择不费思量,实现选择却费了一番周折。

听说丈夫有望提职,张庆秋的家属李云兰,心中舒了口气。这些年,张庆秋一门心思忙着给烈士找线索、写传记,一次次由于各种原因,舍弃进步机会,职务一直处于“悬停”状态。

可张庆秋心里,其实早已有了“答案”。但看着这些年独自一人操持着这个家的妻子,那段时间,他的心中也常常翻涌着深深的亏欠。

2014年11月,应邀去云南文山参加“老山英雄老山行暨老山精神研讨活动”

“想想牺牲的战友,我有什么理由不知足、有什么资格去说苦。”张庆秋最终说服妻子,担起了创办史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闲差”。他的理由很简单,那么多牺牲的战友身后无名,我不能走。

在这条漫漫寻根路上,张庆秋还有过多次“进步”或“转身”的机会,被他推掉了。有些亲朋好友说他太傻,他却说:“和那些烈士比起来,我已经很幸福了,更应该多为他们做些立名的事!”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这么多年,他没日没夜地钻进史馆搜集资料,一趟又一趟地远行,去找回烈士散落各处的事迹,然后一笔一笔将他们写下来整理成册。

那年深秋,风意渐寒。得知该旅前身部队——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遗骸被发现时,他顾不得病躯未愈,连夜启程从渤海之滨奔赴三湘大地。

由于难抵路途劳累,在从长沙赶往道县的班车上,他旧疾突发,差点晕过去,幸亏同车乘客及时将他送到医院才救回一条命。李云兰闻讯,当即买票去道县,可人还在火车上呢,就收到了张庆秋提前出院又出发的消息。

两年后,陈树湘的铜像在史馆揭幕,看着一茬茬官兵驻足在铜像前,缅怀这位负伤被俘后,慷慨绞肠自尽的铁血师长,张庆秋的脸上漾满欣慰的笑容。

千回衔泥垒燕窝,万般心血写春秋。张庆秋就像一盘老树的根,深深扎在广阔的泥土中,将一份份手稿、一件件文物“吸纳”进史馆,汇聚成这支部队红色的魂。

“对他来说,烈士的事儿比天大。”有着15年兵龄的史馆解说员秦建华,说起张庆秋总是一脸敬佩。他告诉记者,去年,上级一位领导到史馆参观,见到张庆秋后感慨地说:“我当干事时你在这儿,当处长、部长时你在这儿,真是没想到,如今你退休了还在这儿,真是令人敬佩!”

“人生短暂,做好这一件事,我就心满意足。”张庆秋笑着说。

在军史馆里,为战士们讲解部队光荣历史

一颗初心经久不变,一腔热血始终滚烫——

“只要生命不息,就坚定走在传播红色火种的新征程上”

怎样让代代相续的官兵,代代传承英烈风采?是萦绕在张庆秋脑海中的最大忧思。他的“忧”就是一刻也不愿停步的那双脚,而“思”则是一字也不会收笔的那双手。

“一个士兵是一座山峰,一支雄师就是一道长城……”这是2003年,该旅面临精简整编,不少官兵人心惶惶之时,张庆秋所作的一首传唱全旅的歌曲,讴歌无名先烈们宁舍自己命、心中只有国的精忠热血和铁肩担当,令不少官兵唱后深受教育。

“每次唱起歌曲,脑中都不禁浮现出先烈的身影,陈树湘、李庆轩、潘加前……他们暗淡了自己如花的生命,照亮了祖国走向光明的道路。”曾经历那次精简整编的该旅副政委杨钊感触地说,官兵们含泪唱着张庆秋谱写的这首歌曲,留下的踏实苦干,走得心无怨言。

记者走进该旅史馆看到,这十几年来,伴随着该旅官兵执行任务的步伐跨出国门,这首承载先烈独有风采的歌曲,唱响在南苏丹朱巴维和的红土地上、唱响在印度浦那竞技的穆拉河畔、唱响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比武的绿茵场边,激励着官兵忠勇无畏地完成任务。

在军史馆里,为战士们讲解部队光荣历史

初心永恒,无畏岁月。30年韶华流转,曾经步履匆匆的身影,如今已有些许蹒跚。30年岁月留痕,张庆秋用穿行大半个中国的足迹,为近200名烈士缀连起淹没在炮火硝烟中的身影,为他们谱写下300余万字的生命挽歌,其中30多位烈士的事迹,被收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光照千秋》、《老山魂》等历史书籍。

“没有他们昨日的流血牺牲,就不可能有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牢记他们的英勇事迹,让烈士风采深深铭刻心中!”今年7月,张庆秋作为党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陆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他的提案依然与烈士有关。

会后,他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注册了名为“199师知一”的微博,为网友讲述战斗故事、追忆战斗英雄,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这个账号的访问量已接近10万人次。

馆长转型成“网红”,如今的张庆秋变得更忙了,由于还不熟悉打字,一篇文章常常要敲到深夜,他却因为能让更多人了解到英雄们的故事而感到无比幸福。在他看来,人无思想不立,军无灵魂将亡,寻根、立传、建“网上”史馆,都是为了立起军队之魂,为了不辜负那一个个冲锋在前的身影。


文/王沛、张润泽、王洋

编审/康子湛,编辑/张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