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剧照
知道你们已经看了很多很多《三十而已》的文章了,但我们不一样,别走!
从“三十而立”到《三十而已》,听起来有一点被安慰到,好像在为三十岁正名,但年龄真的只是个数字吗?
并不是,年龄背后让人焦虑和挣扎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切肤之痛。
今天我们想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跟聊一聊年龄压力的本质。
心理学上有一个分支叫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转变。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里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个心理上的危机。
如果顺利度过危机,就会获得相应的品质,带着“升级后”的自我进入下一阶段。而如果没有完成这个阶段的课题,就会“带病上路”,迟早都要“补课”。
注:每个阶段对应的具体年龄有不同版本,不必拘泥细节
比如,婴儿期的主要课题是建立信任,如果顺利完成,就会获得信任、乐观的品质。如果没有完成这个课题,可能会留下焦虑、安全感缺失等后遗症。
青春期的主要课题是建立自我认同,如果没有完成这个课题,就会导致没有自我、角色混乱、生活无目的等症状。
成年早期的课题是建立亲密感,获得爱的能力。如果无法完成课题,可能会变成“爱无能”,疏离社会、寂寞孤独。
既然每个年龄段都有危机,为什么三十岁如此特殊?让人惶惶不安。
去年有一本很火的心理学书《了不起的我》,可以帮助我们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人生不同阶段的危机。今天我们以成年早期(25岁—35岁)为例,来看看这个阶段主要面临哪些危机以及如何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一个硬广:这本书内容全面,逻辑清晰,文笔流畅,亲测好看!
◆ 了不起的我
豆瓣评分:8.8
作者: 陈海贤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23
1
成年早期核心课题:建立亲密关系
我们进入了一个单身时代,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单身都成了一种全球趋势。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研究了全球单身趋势:
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正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这意味着差不多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选择了独居。
在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几乎40%到45%的住户是独居者。
日本有30%的住户独自居住。
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巴西。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
作者: [美]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8
这里的单身对应的不是婚姻,而是亲密关系,婚姻只是亲密关系的一种主流形式。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婚姻、适合婚姻,但每个人都害怕孤独,都需要爱。
一个人总是孤独的,我们需要寻找爱人,通过跟爱人分享自我来克服这种孤独。
——陈海贤《了不起的我》
承认了这个前提,再细品“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这句话,是不是感觉到了三分真诚、三分调侃、四分逃避和无奈?
按照埃里克森的划分,一个人在成年早期(25岁—35岁)的核心课题就是建立亲密感。
“亲密感的建立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意味着生活里不只有我们自己,还有别人。”
而且稳定的亲密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年轻时得过抑郁症,他研究哲学、想了许多办法摆脱抑郁症都没有成功,最后把他从抑郁症中拯救出来的是他的妻子。
34岁那年,威廉·詹姆斯结婚了,稳定的感情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他的学术生涯也进入了高产期,思想和情绪都变得更加成熟。
威廉·詹姆斯
为什么建立亲密关系对自我影响这么大?
亲密关系,表面上看是有人陪伴和照顾。其实更重要的是,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可以暴露自己的脆弱和缺点,当这些脆弱被另一个人看到和接纳后,就不再是我们努力想要排斥的那部分,这也让我们自己更接纳自我、更完整。
2
建立亲密感的障碍
不过,建立亲密关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克服很多障碍。
《了不起的我》中,陈海贤指出,很多人在建立亲密关系方面遇到障碍,是因为无法克服三个自我中心倾向:害怕不被接纳,害怕承诺,害怕被改变。
- 害怕不被接纳
建立亲密关系,意味着要把自己托付出去,依赖别人、信任别人。信任就意味着给了别人伤害自己的权力,很多没有安全感的人会卡在这一环。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有一位来访者单身多年,她一直有个根深蒂固的信念:觉得不会有人真的喜欢自己。每次遇到新的异性,她都会想:“我会不会做错了什么?他会不会讨厌我?”如果别人喜欢她,她又会想:“他只是还没看到我真实的一面,一旦她了解了真实的我,就不会再喜欢我了。”
其实她所谓真实的自我有什么可怕的呢?无非就是一些每个人都会有的小缺点而已。
- 害怕承诺
很多人恐婚,害怕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就是因为害怕承诺。他们不敢确认:这就是我要一辈子在一起的人吗?会不会还有更好的?
“不是我们先找到对的人,才作出承诺。很多时候,是我们先作出了这样的承诺,这个人才变成对的人。”
- 害怕被改变
一个人确实很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亲密关系中需要迁就和照顾别人,需要为了对方改变自己,甚至害怕失去自我,这些担心会让人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有所顾虑和退缩。
其实根本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永恒的自我,在我存在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之中,是一个不断塑造和流动的过程。担心自我被改变,也是一种“我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亲密感的建立意味着我们的自我扩大了,爱人就是我们自我的延伸。
——陈海贤《了不起的我》
如果不破除这些自我中心倾向,就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深刻接纳的亲密关系。
就像《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和陈屿,貌合神离、冷漠疏远,在一段假性亲密关系中各自孤独。这种婚姻状态现实中也很普遍。
《三十而已》剧照
“因为孤独,我们需要在一起;因为疑虑,我们不能真的跟对方分享心里的秘密。作为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我们彼此戴着面具,一起配合扮演一段亲密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们假装亲密,却各自孤单。有些人会出轨,有些人会物化对方,把关系变成一种利用、占用或者寻找刺激的途径。可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会告诉他们,他们没有完成人生的重要课题。”
所以,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离婚、出轨,亲密关系受挫,不能简单归结于“渣男”“小三”“运气不好”等,还是因为欠缺的课题没有完成。
这个时代感情也变得快餐化,我们随时都能从一段关系中全身而退,这或许是一种进步,有选择总是好的。可是另一方面大家都不敢爱、不会爱了,不敢投入,不敢承诺,看似洒脱,又何尝一种“爱无能”呢?
3
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时刻?
比起其他年龄,三十多岁确实有特殊的地方:这个阶段我们常常会面临人生诸多重大转折:结婚、生子、离婚、职业瓶颈等等,每一个都是惊涛骇浪。跨过去就是乘风破浪,跨不过去就成了被拍死的前浪。
《三十而已》中的三位女主角,都在经历这种转折。顾佳被出轨,钟晓芹离婚,王漫妮分手,中年人的生活就是这样鸡飞狗跳,在崩溃的边缘疯狂试探。
什么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转折期呢?《了不起的我》中,有一段描述很贴切:
“熟悉的旧生活已经过去,想要的新生活还没到来,你被留在新旧交替的关口,茫然无措。”
转折期让人痛苦、迷茫、焦虑,感觉自己“被卡住”了。用发展的眼光看,转折期也是自我成长的重要契机。
对许多女性来说,离婚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失去一段关系,意味着失去了一个旧的自我,需要重建一个新的自我。
《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离婚后,从全职太太走向职场,重新找回自我价值。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麦瑟尔夫人也是在离婚后,全力以赴追求自己的脱口秀事业,开启了一段更精彩的人生。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剧照
“每一个转折期,都在更新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在考验我们我们的意志和精神,都在给我们的自我增添新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自我就会变得寡淡无味。”
最近,读库主编老六(张立宪)在公众号写了一个“三十五岁必死”系列,分享了自己在三十多岁时经历的精神危机。
“三十五岁(有人会往前或往后延展几年),才是必死之日。
三十五岁的死亡,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死亡,心智停滞。
另一种死亡,则是蜕变重生,从旧我中挣脱出来,完成心理重塑和人生重构。”
《了不起的我》中,也有类似形容:“人就像某些动物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把原有的壳脱掉。这个脱壳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必不可少。”
脱掉旧壳,才能迎来新生。告别旧的自我,才能重构新的自我。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剧照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引用歌德《诗与真》中的一句话:
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都得返回自身。
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还是四、五十岁,我们的痛苦和焦虑,看似来自年龄的压力,根本上是来自自我和存在的意义。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人生有三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
不知道有自我,是麻木的绝望;不愿意有自我,是逃避的绝望;不能够有自我,是身不由己的绝望。
和自我的缠斗,是终身课题啊。
电影《麻将》剧照
-END-
作者 | 草草
参考来源
1. 《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台海出版社,2019.10
2. 《三十多岁的人,或者死过去,或者死一次》,读库公众号
3. 《把自己作为方法》,作者项飙,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7
4.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