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全球卖了9亿美金,成为史上最卖座音乐传记片。
然而,网飞这个唱反调的惯犯,偷偷上线了一部电影。
同样是摇滚。
它却还原了一支最不靠谱的乐队。
《污垢》
The Dirt
片如其名。
脏。
有多脏呢?
这是一部全程马赛克不能离线的电影。
难怪网飞也直接给了18禁。
别以为都是电影的夸大其词。
这些事,他们可一件不落地做过。
“克鲁小丑”,八零年代,洛杉矶,金属摇滚的代表之一,唱片销量超过5000万。
以“性、毒品和摇滚乐”的口号著称。
《污垢》改编自他们充满了污言秽语的回忆录。
坦诚得露骨,也会打破了第四面墙,直接对话观众——
他们的日常生活三点一线——
酒店,脱衣舞俱乐部,舞台。
相比于《波西米亚狂想曲》用牙叔的离世打动人心。
《污垢》暴露的,则是那个年代,摇滚圈最疯狂和迷醉的阴暗面。
“克鲁小丑”,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
《污垢》里重现了成名之路,他们晦涩的起点。
主人公出身单亲家庭,父亲出走,母亲忙着与不同的男人约会。
缺乏家庭关怀的男孩在最叛逆的年纪,喜欢上最疯狂的摇滚。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他伪造了虐童现场,与亲生母亲恩断义绝。
在民政局,他当众烧掉旧身份证,与原生家庭分道扬镳。
从此,他叫尼基·希克斯,“克鲁小丑”的贝斯手。
吉他手米克·玛尔斯,混迹过很多乐队的老油条。
但因为病痛折磨,音乐生涯面临夭折。
他加入“克鲁小丑”,是为了偿付抚养费,为了不再睡公园长椅。
主唱文斯。
目的更单纯,玩摇滚就是为了泡妞。
他在电影里,奉献了绝大多数的不可描述。
鼓手汤米·李,本应该走上一条更“正常”的路。
家境殷实,父母开明。
但他和这个中产阶级家庭格格不入,喜欢搞怪,穿着妹妹的女式裤子展现风骚。
“克鲁小丑”里,有草根的野心与崛起,有嬉皮士的荒唐与随性,有追求音乐梦想的励志,以及本能的欲望发泄……
为了名,为了钱,为了色,甚至,单纯是为了叛逆。
但这样一群“脏人”,怎么就组成了那个年代最成功的乐队 ?
就像《污垢》开头所说。
1980年代,最糟糕的年代。
冷战末尾,互联网前夜,二十世纪的喧嚣开始降温,传统价值观开始回归主流。
明明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
但对于摇滚乐来说,这也是一个因缺少细菌而过于无趣的年代。
所谓时髦的发型,塑身健美操,健康饮食……
如果说在一个不需要反叛的年代,还有什么东西能让年轻人伸张叛逆的话。
那就是“克鲁小丑”。
他们的现场,以车祸著称。
因为纰漏不断,观众就开始挑衅,惹事。
但小丑们丝毫不怂,抄起吉他就干。
把演出,变成全武行。
但这,比一场完美的演出得到了更多的掌声。
“克鲁小丑”也由此一炮而红。
这支不同寻常的乐队,蕴藏着破坏性的能量。
也注定了他们有善始,难善终。
《污垢》没有避讳这一点。
大量荒诞的,不可描述的镜头之下,是一代人的迷失。
他们要反叛庸常。
但反叛带来的,一定就是卓越吗?
不,有可能是陷入酒精,毒品,滥交……
甚至死亡。
在精神气质上,《污垢》与《猜火车》十分接近。
沉迷在性与毒品中无法自拔的爱丁堡底层青年,在无可事事中过着垃圾一般的生活。
就像片中那段被文艺青年传颂的语录——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低利息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分期付款,三件式的西装,用他妈一系列的布料,选DIY,星期天早上还怀疑自己干啥,选择坐着,看着令头脑麻木,让心灵破碎的猜谜节目,嘴里塞满他妈的垃圾食物,最后整个人腐烂到底,在悲惨的家里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烦死自己,不过是难堪罢了,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
但我干嘛要做这样的事?我选择不选择。
伊万和他的同伴用成为烂人的方式,逃避上一代人命运。
可是终究逃无所逃。
因为迟早有一天你要发现,自己的反叛并不牢靠——
要么是耗完了年纪。
要么是耗完了愤怒。
要么是耗完了生命。
《猜火车》最后,背叛了叛逆的伊万,背着钱袋,得意、迷惘地走在伦敦的大街上。
似笑非笑地与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
《污垢》里,也用一个回头告诉观众——
浪子们擦掉了身上的污垢,回头上岸。
你说这是成熟?
是背叛?
是归顺?
行吧,随你怎么说。
反正他们都已经错过了为年轻而死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