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为人知的负重前行者的故事

那有什么岁月静好,总有人在为你默默负重前行。每次读到这句话,我的内心都有很大的触动,也许我不能像这些英雄一样去为别人谋幸福,但是我会做好自己的事情,保留自己的爱心。

在这次疫情当中,正是这些普通的、平凡的人坚守岗位,在前面为我们遮风挡雨,笃定前行,他们是逆行的勇敢者。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在这样的一群人上,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我们才有了这么幸福安定的生活。他们就是基层的民警们。

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去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日常。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是由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携手合作,东方卫视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12集全景式警务纪录片。2019年12月19日,在上海市公安局举行开播发布会。这部全景式警务纪录片,前身为《巡逻现场实录》,第三季更名《派出所的故事》。

它的背后出品方,是我们熟悉的东方卫视。仔细想来,细数过往,东方卫视出品的很多纪录片:《人间世》(9.6)《急诊室故事》(9.6)《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9.3),皆为精品。

《人间世》(9.6)


人间世

《人间世》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策划拍摄、周全执导的10集医疗新闻纪录片。

该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该片于2016年6月11日起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

《急诊室故事》(9.6)


急诊室故事

《急诊室故事》是一档固定摄像头拍摄的急救纪实真人秀节目,由东方卫视中心独立制作人王昕轶团队参与制作,单集时长65分钟,首季共10集。节目于2014年12月26日起每周五晚22:00在东方卫视播出。

《急诊室故事第二季》于2015年10月22日每周四晚东方卫视21:20播出。2016年1月4日改为每周一晚东方卫视21:20播出。第二季节目共26期,于2016年6月7日收官。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9.3)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是全国首部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指导,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支持,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监制,SMG互联网节目中心、上海笃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制作出品。

该片记录了上海“流动的急诊室”内外的故事,展现了医患间、病人与亲友间的情感与理解,同时科普了急救知识,助推实现“健康中国”。


围绕这些职业的介绍,东方卫视的纪录片团队秉持着一个原则:真实。


《派出所的故事》当然也不例外,这部12集的纪录片,用全程跟拍的方式展现了基层警务人员的真实工作日常,让我们可以更真切的了解。


日常

新来的洪所长刚上任,要把派出所变成先进派出所。派出所里藏龙卧虎,个个身怀绝技。有一心想当所长的“谈判专家”范警官;总想为当过警察的父亲“平反”的“反扒能手”毛警官;看着窝窝囊囊但记忆力出众、传说中有第六感的姜警官;警官大学毕业的优秀沙警官;还有所长的女友刘教导员。洪所长把这些人调动起来,各管一片,经过不懈的努力,大家终于把派出所办成了市级优秀派出所。

故事先从不平常讲起。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登陆上海,全市民警投入巡逻。

一边顶风冒雨彻夜执勤,一边快速转移辖区内农民工群众,他们在大雨中伴着危险和疲累步履匆匆。



次日台风过后,迎接他们的也不是休憩,而是更多警情:台风导致广告牌掉落、树枝倒下压住汽车,民众报警;小区空调外机在风中摇摇欲坠、极度危险,民众报警;



熊孩子在台风天里离家出走,民众报警;就连高档小区中两只黑天鹅趁涨水游入河道,来把天鹅送回家的,也是民警。



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上海的基层民警几乎都是近40小时的超长在线。但很多接进110的警情,民警们其实也束手无策。就像台风天后,大桥派出所民警邵兴申接到的这起“电线起火”的警情。马路中间一段电线不时冒出火花,电线下方还有行人和车辆来往。



民警焦急万分,却也只能一边联系相关部门,一边疏散群众。最终,在民警的的联络下,消防部门、电力部门、市政部门陆续赶到现场,险情终于排除。在这场警情中,风雨里站了三个小时的民警,更像是那个穿针引线的领头人


气象灾害面前,民警义不容辞;欢度佳节时,他们也会加倍忙碌。每逢长假,上海都会迎来超大客流,去年国庆外滩两岸上演的浦江光影秀,更是吸引了无数人潮涌向外滩江堤。

据统计,2019年国庆长假,外滩及南京路步行街区域游客累计1240万人次

对数字没概念?大家可以一起看图:


面对汹涌的人流和随之而来的安保压力,相关派出所民警走上街头,和武警联手,筑起了一道道“人肉疏导线”。在这样高密度的人流中,普通警情也随之疯涨:小孩走丢、扒手狂欢,每一位民警,都承担着更多压力和责任。


日常生活里,民警的工作更是琐碎又忙碌

几个数字来详细的说明:

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面积6340平方公里,分为16个辖区,400个派出所中驻扎着2万5千名基层民警。



听起来人不少,但上海市日均接警数量,是3万起。他们每天处理最多的警情,其实是辖区内各种各样的纠纷:独居老人有马蜂窝,民警协助联系专业除马蜂公司;



医院报警称老人无理占用床位,民警帮忙劝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父女吵架家庭纠纷,民警也是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劝了这边劝那边,苦口婆心……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关注辖区内有犯罪前科的人员,定期排查、随时沟通。



一句话,鸡毛蒜皮五花八门,琐碎又辛苦。但即便如此,基层民警仍注重细节,力争每一起警情都面面俱到、妥善解决。比如接到电梯人员被困的警情后,曹家渡派出所民警陈浩和洪旻桦迅速赶往现场。解救被困人员,不是民警的能力所及。



他们能做的,是一边安慰被困人员,一边教她一些自保措施,同时联系并催促电梯维修人员。被困人员脱险后,两位民警要做的事情仍然很多:联系120护送伤者——联系寻找伤者家属并送至医院——要求电梯公司迅速排查所有电梯——提醒其他住户电梯故障。



老式小区楼层高电梯少,民警洪旻桦一遍遍爬楼梯往返23楼,忙着安抚居民情绪,全然不顾自己满头大汗。在这些看得到的地方,民警穿着制服穿梭来去。看不到的地方,还有便衣民警们忙忙碌碌,守一方平安。



上海,轨道交通运转最高效的城市之一,17条线路,415座车站,上海地铁,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小世界。但每日穿行其中的通勤族们未必知道,每个早晚高峰期,每一座地铁站,都会有至少一位便衣民警蹲守。



他们跟着嫌疑人挤上车又挤下车,大汗淋漓毫无怨言,就是为了等待“人赃并获”的那一刻。

如果遇到反侦察能力很强的惯偷,他们甚至会被带着绕圈子,一遛就是几个小时,十足考验耐心。


这些便衣民警即使出现在节目中,也只能以马赛克的方式。

一位身穿警服的反扒民警隐藏在高度马赛克后面告诉我们,上一次穿警服已经是两年半以前,那是他警校毕业入队宣誓的时候。



最新一期节目最后,疫情突发,上海基层2万5千名民警提前结束假期,回到岗位。

即使因为疫情,这个春节的上海街头冷冷清清,但他们仍驻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寸步不退。



大年三十晚上,两位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匆匆走进派出所。

她们要赶往各自的医院汇合,无奈她们实在打不到车。

眼看集合时间迫近,民警二话不说,拉响警笛,风驰电掣将她们送往目的地。



就像节目中的旁白那样:


疫情当前,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医护人员,而医护人员在遇到困难的时刻,又把目光投向了警察。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知道,365天,24小时,只要走进派出所,你就会听到一句:


这里是派出所,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您讲。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故事,我希望大家可以听党和政府的嘱咐,在家老老实实呆着,已经复工的朋友们,一定要牢记四个法则: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疫情,胜利就在不远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最后向那些美丽的负重前行的英雄致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