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98岁的抗战老兵,为亡妻画下六十年往事

饶平如是一个江西青年,高中时正逢抗战,他投笔从戎,考上黄埔军校,毕业后在迫击炮连任排长,抗战胜利,他解甲还家,与家中介绍的妻子毛美棠结婚,前往上海安家,生下5个孩子。

漫长的人生中,富有才华、工作严谨的饶平如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曾在动乱年代经历坎坷,可却以内心的安宁与丰富,把家常日子过出了静美之气,他与妻子相爱六十年,当毛美棠在他们的钻石婚前夕撒手而去,垂暮之年的饶平如“心中承受着无法言喻的苦”,为了不让两人之间的珍贵往事随风而逝,饶平如为亡妻画下了18本水彩画册,记录下两个普通人生活中每一个闪光或含泪的瞬间。


每天擦拭妻子照片的饶平如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册被出版社编辑看到,以《平如美棠》的书名见诸于世,后来更曾发行到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

在法国,这本书很快销售一空并进行加印,法国《观点》周刊这样写道:“当我们的主人公,一位生于20世纪中国的普通人,在耄耋之年拿起他的画笔讲述一段伟大的爱情故事时,中国现代史鲜为人知的一面突然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完成这项壮举的就是饶平如先生,在深爱的妻子离世已近十年后,他对她的爱情依然坚贞不渝。”

这是一部普通夫妻的爱情史诗,见证了20世纪中国亿万百姓的人生,真诚、豁达、坚忍而美好。他们的选择,与那个时代很多平凡人的选择完全一致,是这些普通人心中的信念,书写了中国的历史,支撑了我们的社会。

1、看到对镜梳妆的毛美棠,解甲归家的饶平如一见钟情

1922年,饶平如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大户人家,他爷爷在前清曾任三品大员,到了他父亲,仍是南昌的头面人物。

毛美棠比他小3岁,是他父亲朋友的女儿,饶平如后来回忆,他11岁那年,毛美棠曾来家中做客,饶平如记得自己给过她玩具,两人呆过一个下午,不过,那时候他没想到,这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会成为他相濡以沫一辈子的妻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饶平如欲以身报国,1940年,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前往江西上饶报考了黄埔军校,被录取后,父亲并未阻拦,而是赠诗一首:“倭寇侵华日,书生投笔时”。



从上饶到军校所在的成都,离家万里,战乱中交通不便,饶平如在绿书包上缝了四个白色大字“长征万里”,他和同伴搭顺风车、步行、坐火车,足足花了四个月才走到成都报到,去时还是秋天,到时已是冬日,来到军校时,他身上还是短袖衣服,到处破烂不堪,17岁的少年书生,终于圆了自己的投军梦。

一年后,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在国民党第100军63师188团迫击炮营当观测员,后升任2排排长,参加过湘西会战等战役,1946年,战争结束后,苦苦盼子归来的饶平如父亲从江西来信,让饶平如回家结婚。

父亲说,当年赠诗中还有一句“功成儿解甲,宜室拜重慈”,现在,饶平如已经为国家尽过青年的义务,该考虑个人生活了。

在外打仗时,也曾有人介绍过两个姑娘给饶平如认识,可他都没有同意。

饶平如回江西后,前往毛美棠家商量订婚的事,90岁时,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场面:“走至第三进厅堂时,我忽见左面正房窗门正开着,有个年约二十面容娇好的女子正在揽镜自照,涂抹口红——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美棠的印象。”


面容姣好、神态婉柔的毛美棠,让他一下找到了感觉。

确定关系后,两人在南昌的湖滨公园游玩,饶平如不好意思说“我爱你”,就用英文唱了一首当时很流行的《Oh Rosemarry I Love You》:

“Oh Rosemarry I Love You

I'm always dreaming of you,

no matter what I do,

I can't forget you.”

毛美棠听懂了,羞涩地微笑起来。

饶平如的英文程度很好,晚年出版《平如美棠》时,曾用英文与外国编辑通信,写下了他对亡妻的思念。

后来,他回忆,“我站在九江开往镇江的轮船甲板上,看着那“滚滚长江东逝水”,憧憬着未来。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岁月,现在却从未如此真切地思虑起将来。”


毛美棠

他把未婚妻的照片洗印了很多张送给战友,心里很是自豪快乐。

2、曾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结婚六十载,无论贫富顺逆,都不能将他们分开

1948年,26岁的饶平如与23岁的毛美棠在南昌结婚,证婚人是江西省主席胡家凤,来宾两百多人,盛大的场面后来被饶平如用画笔记录下来。


饶平如总是让着妻子,唯一的一次争吵,他气得砸碎了热水瓶,美棠就在床上哭起来,过了两三个小时,饶平如走过去拉着美棠要道歉,可美棠却噗哧一声笑了起来,此后,他再没向妻子发过火。


毛美棠

后来饶平如到贵州安顺工作,他们一时找不到住所,安身在一间改建的小亭子里,亭子里没有桌椅,四面都有窗户,饶平如记得,中秋之夜,两人斜躺在床上一边啃月饼、一边思乡,月光从四面窗户照入,倾泻在他们的床头与楼板上,这也是他印象中最美的一次赏月。


在亭子里,他常常吹起口琴,毛美棠用报纸卷成话筒,放声唱着:“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饶平如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1951年,因为算命先生说饶平如“平生最利东南”,他带着妻儿来到上海,读了个会计学习的夜校,不久到江宁路上的大德医院做会计,还兼职做当出版社编辑,每个月薪水240元,是一般人的八九倍,毛美棠请了个保姆,抚养他们的五个孩子,生活过得安定而富足。


不久,他们开始经历时代给予的磨难,1958年,饶平如因为曾是国民党军官,被送往安徽六安的一个农场“劳动改造”,一去就是22年。


毛美棠给农场里的丈夫写第一封信附的照片

从来没有外出工作的毛美棠出去找工作,一个月工资只有18元,因为她带着5个孩子,国家给了她9元补助,靠这27元工资,她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独自养大了5个幼小的孩子,为了补贴家用,她卖掉了母亲陪嫁的5对金镯子,还找些临时工的工作来做,曾和男劳力一起到上海博物馆的工地搬水泥,一袋水泥50斤重,让她从此落下了腰伤。


妻子过世后,饶平如想她时,就会前往上海博物馆,在台阶上坐一坐,他说:“这个台阶里面,我也不知道哪一块是她抬的水泥,但是我知道,她为了给孩子,为了生活,她背啊,可能她的腰肾脏受损了,恐怕也就是这样引起的。”

1959年的饥荒年间,饶平如在农场里出现了全身浮肿,无药可医,毛美棠省吃俭用,给他寄来了一瓶乳白色的鱼肝油,他把半瓶鱼肝油倒在热气腾腾的米饭里,米饭又香又软,两天后,浮肿就消失了。

她也经历过绝望的时刻,小女儿记得有一次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跪在阳台望天祷告,她实在是无处求助了。

但就是这样她也不肯与劳教分子饶平如离婚,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她都忠实地履行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的义务。

每年过年,是全家人团聚的日子,回上海前,饶平如总要准备大半个月,买糯米、花生米、芝麻、菜油等食物,足足120斤,千里迢迢用担子背回去,到家后,毛美棠炒好瓜子、蒸好咸鹅,孩子们放声歌唱,饶平如拿出自己的口琴伴奏,他们家一直非常喜欢音乐。

因为内心珍惜妻子的付出,曾当过军人的饶平如在妻子面前总是显得很温顺,哪怕妻子生气责骂他,他也感觉甜蜜,傻傻地笑。

孙女不解地询问他,他说:“我对奶奶柔软是因为爱,我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很勇敢也是因为爱,我爱这个国家。”

3、相思始觉海非深,无数珍贵时刻成为笔下图画:你的付出永铭我怀

分居22年间,饶平如与毛美棠写了上千封来往书信,他把这些信件都锁在一个木箱子里,有空就拿出来看看,信上并没有什么柔情蜜语,都是些柴米油盐、艰辛度日的烦恼,但这种烟火气,更让饶平如感受到爱情的真实。


1979年,饶平如平反后回到上海,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做编辑,每天陪毛美棠一起买菜、一起摘毛豆,温馨的家庭时光并没持续多久,辛苦多年的毛美棠落下了肾病、腰病、糖尿病。

1992年,她开始慢慢失去记忆,神志不清,清醒的时候她会呆望着饶平如,难受地说:“我死了你可怎么过?”

从结婚起,饶平如就没有操心过家事,家中事事由毛美棠安排,曾经的富家小姐,被岁月砥砺,做得一手好饭菜,擅长精打细算过日子,也导致饶平如的生活能力很差,十分依赖妻子。

在毛美棠生病的16年里,饶平如一刻也没有离开。


妻子清醒时想吃杏花楼的马蹄蛋糕,他连忙骑车去买,买回来时妻子已经忘记了此事。

美棠得了尿毒症,他在家中自制了家庭腹膜透析设备,每次要先准备半小时,先擦干净天花板,再喷福尔马林、用紫外线灯照,之后再开始透析。每天四次,他坚持了四年,从来没有出过一次错。美棠去世后,他很难过,原本以为自己还可以再坚持十几年,没想到上苍没给他好好回报妻子的机会。

2008年3月19日,离他们60年钻石婚纪念日还有5个月时间,毛美棠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医生和护士围成一圈,美棠躺在病床上,在人缝里找到了十几步外站着的饶平如,眼角流出了一滴眼泪,饶平如挤到病床前,握住她的手,帮她擦了眼泪,不到一分钟,美棠的手变得冰凉,监测仪上显出一条直线。后来,他把这一幕画成了《最后一滴眼泪》。


失伴的饶平如陷入深深的悲伤与回忆中,几个月后,他开始试着用一张张丰子恺风格的图画,去记录自己与妻子之间的一点一滴。

他画了足足五年,18本他亲手装订的画册里,有无数他认为值得纪念的高光时刻,那是一对平凡夫妻之间的心灵史,而这个人史、家族史的背后,却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国家史、民族史。


2013年,《平如美棠》一书出版后,洛阳纸贵,接连获得了新浪中国好书榜2013年度最感动图书、凤凰读书2013年度典藏书等几十个奖项界。

平如与美棠的爱,不仅是情,更多是义,是夫妻之义、家国之义,是一对夫妇对家庭的忠诚与传承,两个平凡人对民族命运的承担。正是无数对普普通通的平如和美棠,才令中国人的文明和价值观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