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第四面墙”的《大空头》——什么是戏剧中的“第四面墙”

图片源自电影海报

我想朋友们看到这个标题,都会有几个疑问,“第四面墙”是哪里的“第四面墙”?“大空头”做空的是什么?

首先,“第四面墙”是个戏剧术语。在传统镜框式的舞台中,有三面是封闭的,而演员面对观众的一面,物理上是开放的,没有任何物体。因为戏剧的假定性,演员在表演时,仿佛与观众之间有虚拟的一堵墙。也可以看作是戏剧情境与现实时空之间的界限。被称作“第四面墙”。

而在以电视屏幕和银幕为放映载体的传统影视作品中,要通过摄影机来营造一个看似真实的时空和人物关系,有别于观众所身处的时空。影片只能通过带入感,让观众的思维和情绪融入其中,所以观众很少与影片中的人物互动、交流,这就是保持着“第四面墙”。而当剧中角色主动与观众互动时,就打破了“第四面墙”。

有一些影视作品采用打破了“第四面墙”的方式强化风格和叙事,比如电影《大空头》。

《大空头》由亚当·麦凯导演,布拉德·皮特、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等主演 ,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电影描写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具的投资者看穿了房市和抵押贷款证券MBS潜在的风险,通过购买信用违约互换CDS做空担保债务凭证CDO而获益。在市场疯狂时成为了冷眼观潮的逆市者。

因为是一部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的影片,涉及到很多金融知识,所以故事很具专业性。另外,故事中也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华尔街经常用晦涩难懂的名词让普通百姓如入云里雾里,对投资产生错误的判断。电影作为面向大众的产品,如何阐述这些专业名词,导演很好的利用了打破“第四面墙”这种方法,使电影既专业又贴近观众。

影片开始,由高斯林饰演的贾瑞德·韦内特作为故事的陈述者把“第四面墙”打破,与观众对话,介绍抵押贷款证券MBS的前生今世。让观众对这款金融产品有了初步的了解。

当另一个角色,贝尔饰演的基金经理巴瑞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了房产贷款潜在的次贷风险时,再一次通过一个女孩儿和观众对话,深入浅出的介绍了风险的缘由。

图片源自电影截图

贷款看似很健康,其实大部分是次贷。

在介绍另一款金融产品担保债务凭证CDO时,影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给代表各种金融产品的积木套上封套,隐喻用外观掩盖内在,二是依然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这次是通过一位厨师之口,用烹饪形象的比喻了这款产品。

在这几场戏中,打破“第四面墙”虽然很容易让观众“出戏”,从戏剧构建的情境中走出来,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还是多次用到了这种表现形式,我理解有三个作用。

一、

用日常通俗的道理把晦涩的内容简单化,

使专业的金融知识容易理解。

做到了“话糙理不糙”。拿篮球术语“热手谬误”来解释我们在投资理财中的判断误区:如果一个篮球投手个人连续投篮成功,那么大伙儿就会觉得下一次也会成功。人们认为,发生过的事情,在以后也会继续出现。

二、使观众有融入感。剧中角色和观众互动,调度了观众的情绪。很多观众觉得题材太专业,又距离生活很远。这种方式拉近影片了与观众的距离,告诉观众这就是日常生活需要了解的知识。

三、简单直接塑造人物性格。比如贾瑞德·韦内特在酒吧里听到基金经理巴瑞购买信用违约互换这场戏时,用他对观众说“但我不来这种地方的”,表现了他和在场的其他金融从业者的区别。

后面有一场健身房的戏与之相呼应。说明他是一个愿意保持身材,非常自律的人。

在另外一部经典电影《天使爱美丽》中,也有这样类似的画面。爱美丽不断的和观众互动,介绍自己的一些小癖好。看下面的镜头。

在这部影片里打破“第四面墙”,既帮助塑造了一个“小时候封闭、有些古灵精怪”的爱美丽形象,也为影片奇幻的风格定了基调。

所以打破“第四面墙”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为不同风格的影片服务。

除了打破“第四面墙”,《大空头》有几个镜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这两个画面。

基金经理巴瑞办公桌上贴着的妻子和孩子的手印照片以及手机屏保,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位征战在金融领域的男人身上浓浓的家庭观念。既丰满了形象,也塑造了人物在背负压力下同时深思熟虑的性格。

还有电影开始的这个镜头。

画面被不同的分割物划分成了几个空间。反光镜里一个天空,车窗里一个天空,车外一个天空。这也许是电影想表达的另一个主题——相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每个人看到的内容不一样,只有变换不同的位置,站在更高的高度,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如果我们身处一个四面封闭的空间,势必会影响我们对外面世界的判断,我们只有打破“第四面墙”,让自己走出去,才能看见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这个镜头里,出现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判断。”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