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团”不仅矛盾重重还缺少团魂,偶像产业请慢一点“赚快钱”

电影《寄生虫》在奥斯卡大放异彩、成为“赢家,导演奉俊昊创造了韩国电影的历史,成为奥斯卡史上首部拿到最佳影片的非英语影片。

客观来讲,我们的华语电影虽不乏臻品,但退步没有进步的空间大,我们依旧期许更多的华语电影人能拍、敢拍出好电影。

实际上,韩娱除了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偶像产业”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各式各样的形式在推陈出新。

其中,“限定团”成为韩娱圈不可或缺的存在。

限定,即是有时间限制,意味着在出道的时刻,便确定了解散的时间。

虽然时间限制看似成为“限定团”组合活动的制约因素,但实际上,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团体组合的高人气。

反而让粉丝有种“物以稀为贵”的即视感,在有限的时间里,给idol们无限的爱与支持。

目前,限定团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选秀节目为主,推出的全新团体组合。

另一种,则是在完整、成熟,并具有一定名气和人气的组合中,根据不同粉丝需求,分离出的限定团体,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小分队”。

前者以韩娱圈代表节目《Produce 101》为例:第一季推出的女团I.O.I,活动时限8个月;第二季推出的男团Wanna One活动期为一年半。

虽然两个团体活动时长均相对较短,但其获得人气、奖项,却是足以让许多出道多年的偶像组合看得眼红。

其中,尤以Wanna One的表现最为亮眼。

出道一月,Wanna One在音乐节目《Show Champion》中奉献了火热精彩的“初舞台”;还凭借出道迷你专辑中的主打曲“Energetic”,斩获出道后的首个一位;在第七届Gaon Chart中,击败大势男团EXO获得第四季度赏。

诸如此类的奖项数不胜数,对于一个凭借选秀出道的限定团来说,这样傲人的成绩,的确足以在韩娱圈占有一席之地。

而另一种以“小分队”形式出现的限定团,无论从粉丝支持度,还是大众了解上来看,他们的团体道路就会顺遂很多。

比如Cube娱乐推出的男女限定组合“TroubleMaker”,名噪一时,更是奠定了泫雅“小野马”风格,为日后她成为韩娱圈特立独行的女Solo打下了基础。

同样,如SM这样的大娱乐公司也推过大势少女时代小分队组合“TaeTiSeo”,收获超高人气,赚得钵满盆满。

一时间,“限定团”成了“香饽饽”,大家都嗅到了里面的机遇。

本着借鉴和学习的目的,不难看出国内“养成系”偶像选秀节目,近两年的迅猛崛起,也在朝着打造“限定团”的方向努力发展。

然而,经过几次限定团的打造,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国内“限定团”面临着一个窘境:

为何国外限定团的推出,就可以人气、名誉两手抓,频频回归;反观国内限定团,却发展不均衡。

日前,韩娱圈当红“限定团”代表IZONE,经历了被质疑做票和黑幕风波后,在二月强势回归。

从过往的数据来看,IZONE的粉丝忠诚度已经达到令人吃惊的水平。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限定团如同红极一时的网红商品。

依靠人们的猎奇心理,依托综艺选秀节目带来的后续影响和余温,短期内获得高人气、高关注。

一旦有更新的偶像团体出现时,这些本就活动时长受限的限定团体,就不得不面临着被“后浪”取代的现状。

不单单是限定偶像组合,即便是成军多年的偶像团体,同样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团粉与唯粉,难以和平相处。

粉丝本就是偶像们的“衣食父母”,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粉丝直接影响着个人或组合能否可以长久发展。

同为一个团体,但粉丝却存在着各自为营的局面,表面和睦,私下却难掩针锋相对的尴尬现状。

此前TFBoys演唱会,三小只各自的粉丝,打起了“灯牌战”。明明是组合演唱会,在粉丝的“努力”下,反倒像是个人人气比拼大赛。

这也难怪外界会有“TFBoys成员不合”等传闻,在粉丝的种种怂恿和表现下,不明其中真相的“吃瓜群众”难免会有各种揣测。

就连现在处于上升期的R1se组合同样被传成员张颜齐和姚琛关系不和,粉丝互撕。

诚然,我们必须理解和支持团粉和唯粉的存在,即使不能做到“爱屋及乌”,但也完全没必要相互撕扯。

爱豆和粉丝之间本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粉丝们每天喊着口号要保护爱豆、爱护爱豆。可粉丝间的明争暗斗,除了让团员之间变得更尴尬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积极作用了。

更甚者,因为粉丝间不间断的battle,让大家误以为团员之间如果没有撕X,合体都是不完整,少了看点和爆点。

一如此前因粉丝对垒,“逼迫”的火箭少女101官微不得不下场调和,还望广大粉丝能够保持良好的“共生关系”,想来也是用心良苦。

相较于韩娱圈,国内艺人的地位其实还算蛮高的。粉丝捧着、公司护着,各类音乐、影视、时尚等资源比比皆是。

全面开花的影响下造成了限定团艺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增加曝光量,以免团体解散后,光环不再,难佑个人。

所以团员各自并非以团体活动为中心,他们更看重Solo活动,团体活动只是锦上添花,而非独一无二。

以Nine Percent(以下简称“NPC”)为例,出道70多天时,完整的团体综艺仅有《快乐大本营》一档;本应趁热打铁的团体综艺,也迟迟不见上线;不仅如此,作为已经出道的组合,即便是限定团,也没有一首属于组合的单曲。

虽然限定团组合的成就并无过人之处,但组合成员的个人活动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出道18个月的NPC最终还是逃脱不了限定团,限时解散的宿命。从出道到解散,一年半的时间里,九名成员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和成绩。

在这个阶段,例如组合C位蔡徐坤正在逐步走向顶流的位置;范丞丞等人亮相跑男等大热综艺;王子异开始向时尚咖倾斜等。

不过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团体,NPC还不抵单一成员的名号响亮。

尽管对于团体活动中的种种因果,并非是限定团本身可以左右的。但也不难看出,相对于团体活动要协调各方因素,个人Solo要涉及、考虑的事情就要少得多。

与此同时,限定团是在借着节目余温,过度损耗偶像的人气和精力。以范丞丞为代表的成员,横跨NPC和“乐华七子”两个组合团体活动,在兼顾上难免吃力。

超出能力范围之外所做的努力,效果打折,还要适得其反。

任何一个团体都在强调一个词,叫做“团魂”。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虽然所有的偶像团体都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和宣扬“团魂”,不过看似团结一致,背后隐藏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也是加速限定团解散的原因之一。

其中最凸显的矛盾就在于队内资源不均。

此前韩娱圈最有名的莫过于“泫雅和她的伴舞”,这也是导致4minute解散的原因之一。

出道多年的偶像组合尚且如此,对于素人或练习生出身,经过多轮“拼杀”才出道的限定团来说,更为明显。

回到国内的限定团来讲,队内资源、人气不均的典型代表莫过于火箭少女101。

自成团以来,火箭少女101成员不和的消息没有间断过。

作为团内“人气Top3”的杨超越、吴宣仪和孟美岐,出道以来,代言、综艺资源不断。其中,又尤以杨超越为最。

不仅如此,在此前某次公开亮相的活动中,有的成员着装上万,也有成员的连衣裙被网友扒出折后售价还不到百元。

成员发展不均衡就像是玻璃有了缝隙,碎裂也只是时间问题。

难怪孟美岐在参加综艺节目时,直言不讳:“由于工作关系,大家很少见面”。

行程繁忙不单是明星分手时的惯用借口,对于偶像组合来说,同样适用。

身为偶像,有诸多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每个人都想要走得长久、走得长远。然而很多时候,在资本运作之下,并不是能够按照个人意愿来发展的。

限定团,本就是因节目而生,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几名成员组成的临时性团体。

综合下来,“限定”只是个热度词罢了。

既然限定团的局限性已然是光明正大的摆在了众人面前,作为其背后的经济公司注定要趁热打铁,在团体名存实亡之前,定要最大限度的盈利,倒也无可厚非。

只不过难为了限定团的团员们,把他们当成被消费的“小白鼠”。

每个成员背后都有各自所属经济公司,各家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反观作为团体的主导者——节目组或其所在的公司,倒成了没有实际话语权和决定权的“傀儡”。

共享经纪约,成了一纸毫无约束力的废纸。协调不了各方的利益,又难以达成共识。

既没有专业指导,也没有条理的行程安排,更没有得当有力的运营能力。

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Nine Percent的黯然离场,创下了“团体存续时间最短”的纪录。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光彩时间。

娱圈的造星历史和能力有目共睹,这并不是国内通过借鉴和学习,在短时间内能够赶超的。

这个行业普遍存在着急于求成、杀鸡取卵的现象,将一夜爆红还能持久爆红,想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对于限定团,“消费”大于“养成”的结果,只能是消失在娱乐圈的洪流之中。

团体作为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娱乐商业产品,需要时间和资金的培养。当限定团在急于求成中,变成了一个“伪命题”。再棒的选手,也无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国内的偶像产业,请慢一点。

整个娱乐环境也好,艺人或其背后的公司也罢,亦或是众多粉丝,是否都应当多些耐心,等等偶像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