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分的《利刃出鞘》, 黑色幽默下深藏的是复杂的人性

《利刃出鞘》是由莱恩·约翰逊执导,丹尼尔·克雷格、安娜·德·阿玛斯、克里斯·埃文斯等主演的悬疑剧情片。

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迷,《利刃出鞘》就是莱恩·约翰逊从阿加莎的小说中得到的灵感。

再加上导演强烈的作者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部有着精彩剧情,带着复杂人物,随时充满黑色幽默笔法,通过不断反转揭露人性的悬疑巨作。

影片开头在传统推理剧作模式下,娓娓道来故事的真相和背后的凶手。

但在三分之一处,却打破了这种传统,转而直接把真相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了观众。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案件的真相并不是影片的最终目的。影片是想通过后半段的反转和深入,让观众看到真相背后的前因后果,揭露那变幻莫测的人性。

影片中一位富豪小说家哈兰·斯隆比在85岁生日隔天,被发现离奇自杀家中,留下了亿万遗产。

此时被神秘人雇佣的侦探布兰克也加入到了案件中。他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整部电影从开场就散发着浓厚的古典气息,尖锐、神秘、略显阴森的配乐,放满各种玩物、精心设计的豪宅,无不为影片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影片没有遵循其他推理片混淆视听的套路,而是由侦探的视角展开。

通过剧中人物回忆,我们可以看到在哈兰的生日派对上,有四个人跟他起过冲突。

哈兰发现儿媳妇乔妮趁着自己给她女儿汇学费款的机会拿钱,就中断了对她的资金援助;

儿子沃尔特不尊重自己对于作品版权的处理方式,他就辞退了儿子;

哈兰发现女婿理查德出轨,与之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跟孙子兰森则是一直不睦,吵架是家常便饭。

按照以往的推理逻辑,这些回忆如此直白,背后肯定还是有更黑暗的阴谋。

但这就是影片第一个反转之处。影片让观众以上帝视角去事先知道家族成员在说谎,吸引观众更迫切地追究凶手。

然而随着护工玛塔的出现,即使是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也被打的措手不及。

此时,影片从推理的类型中抽离出来,转变成了一部真相背后秘密的悬疑类型片。观众跟着玛塔的视角,得知了命案的整个过程。

哈兰的确是自杀,但这之前已经有人将哈兰的药掉了包。

其实玛塔已经练就了光看药品的成色就分辨出药品属性的能力,但当她看到药品标签时,还是慌了神,以为用错了药。

哈兰为了保护玛塔选择了自杀还精心帮她制造不在场证据。

这是影片又一个反转,而反转远不限于此。遗嘱上,哈兰将自己所有遗产都留给了玛塔,他的家人一分钱都拿不到。

不得不说,人性真的很奇妙,血脉相连的直系亲属有的时候反而不及看似没有联系的外系人。很多生活寻常的温情,也会在金钱面前变味,在扭曲的人性前变质。

而相安无事时的亲切友好,也不过是假象。

玛塔是移民至此处的,乔妮曾表示非常支持移民,但在遗产受到威胁时,却迅速加入到对玛塔软硬皆施的行列。

梅格是整个家族最左派的人,连“帮佣”这个词都会冒犯到她。但她也在电话里演戏,试图用眼泪把玛塔的财产骗回来。

这体现了左派思想,许多时候不过是用来操弄弱势的工具。表面上看似友善,但在触犯自身利益时,也会暴露败絮其中的真面目。更反映了社会中许多人说话好听,却没有实际作为的现象。

影片还借由哈兰一家及玛塔的对比,勾勒出了阶级及种族对立的当下,其中看似最不严重,但也是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全家没有一个人知道玛塔的国籍。

理查德第一次说巴拉圭,第二次说乌拉圭,而琳达说是厄瓜多尔,兰森却说巴西。这种不在意,其实就代表着不经意的种族偏见。

影片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兰森。他从一开始就不断被提及,但直到影片中段才出现。

按以往推理片的经验,通常最混账的角色都不会是真正的凶手。因此很多人在观看影片时,不会怀疑他。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他是混账的事实。

在跟哈兰的争吵中他得知了遗嘱的内容,他偷偷替换了玛塔每天都会给哈兰注射的药,企图嫁祸玛塔,使遗嘱失效。

但哈兰的自杀,让一切变得复杂。

更不巧的是,他在销毁犯罪证据时,意外被管家弗兰发现。弗兰起疑,叫在法医中心工作的表妹弄来了一份哈兰的尸检报告。

其实这份报告只是证明了哈兰并非死于药物过量。也就是说玛塔并不是杀害哈兰的凶手。

但不清楚内情,又看不懂尸检报告的管家,一心认为这就是兰森下毒的证据。于是,管家把报告复印件寄给了兰森,并约他当面对峙。

此时的兰森也已从玛塔嘴里套出了事情的全貌。以为掌握了全局的他,先是放火烧了那家法医中心,毁灭了护工清白的证据。

接着将这份报告复印件修改后,做成了一封勒索护工的信,让护工误以为自己打错药的事被人发现。

还给她发了匿名邮件,把她引向管家约自己见面的地点。在玛塔到达之前给管家注射了过量的吗啡,正好把护工栽赃成谋杀管家的凶手。

等玛塔到达约定地点时,管家竟然还没死。而善良的玛塔也没有因为害怕打错药的事被揭发而任由管家自生自灭。

最后,尸检原件被找到,兰森暴露,真相缓缓揭开。

不禁让人感慨人性的莫测,哪怕是身边的亲人,也难保不会转变为无情的恶魔。

这其中还隐藏着关于世代的问题。

哈兰在生日当天切断给予子女的帮助,而子女们似乎就因此失去了自理能力。

有个词叫“ok boomer”,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好了啦,婴儿潮时代”。但这并不是一个呛中老年人的梗,而是代表着世代之间的不安全感以及怀疑,没有人能达成实质性的沟通。

那么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吗?

布兰克在电影中说,

复杂性和灰色地带不存在真相之中,而是存在于你得到真相之后的所作所为。

的确,电影中每个人在得到真相之后都有不同的反应,但也许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心态就存在于玛塔之中。

她虽然是个外人,却是家族中唯一真正在乎哈兰,可以和他交心的人。有目的性的做好事是不能跟善良划上等号的。而玛塔的胜利恰恰不是因为她的心机,而是她发自内心的善。

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带哈兰上楼时,玛塔对哈兰说她喝了香槟没法陪他玩。但其实,有人请她喝时,她以“我在工作”拒绝了。

可她是个一说谎就要吐的人,这次却没有。因为她是发自内心为了哈兰好,或许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个善意的谎言。

布兰克曾问她,

为人善良会让你当个好护工吗?

看完影片,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也许这过于天真,但在当下这个充满冲突和对立的社会,这却是我们都需要的;也许真心诚意当个好人会让自己受伤,但总能让身边的世界稍微变好一些。正如莱恩·约翰逊上一部电影的一句名言,

重点不是对抗我们所恨,而是拯救我们所爱。

影片除了精彩缜密的剧情和结构,导演在镜头和人物性格塑造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影片大部分镜头停留在肩上景别和大特写上,强化了人物对案件的反应和情绪。这让演员们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各式人性的刻画也更细腻直接。

影片还大量使用了黑色幽默,如甜甜圈梗,玩具刀,让观众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感悟人性。

这是一次对片中所有涉案角色的人心考验。很多时候,真相和表面的事实并不重要。就如影片中所提到的甜甜圈魔咒,当我们越填满甜甜圈的中心,却往往用表面的事实掩盖掉了真相,掩埋了真相背后关键人物的态度和看法。

这也是一部在这个世代罕见的电影,在愤世嫉俗的同时又带着几乎天真的希望,人性的希望。

玛塔在诸多复杂中,凭借自己的善良一次次保全了自己,在这场人性的较量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因为有好的人性,所以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