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临时上阵, 演员基本业余, 这部电影成本200万票房翻50倍不止

八十年代的现象级影视作品,除了《西游记》、《红楼梦》,电影《少林寺》要提一提。这是国内第一部彩色宽屏动作电影,成本约200万,上映后以一毛钱的票价卖了过亿票房,轰动一时。

对于这个数字,很多人觉得有夸张美化的成分,提出质疑:当时人口没有现在那么多,而且农村人占了大部分,观影次数真的有这么多?

这类质疑一般是后生提出的,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年人只是笑一笑:

“回去问你爸。”

《少林寺》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

电影很简单,讲述少年小虎父亲被恶霸王仁则所杀,侥幸逃脱投靠少林,一身正气的他救牧羊女、救李世民,后又刻苦学武,终于联合棍僧打败王仁则,为父报仇的故事。

然而电影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难以想象,在当时艰苦的拍摄条件下,我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导演张鑫焱是临时救场,在他之前的导演陈文启用河南京剧团演员,已经拍了一段,但制片公司很不满意。张鑫焱一上场就把原有演员撤下。

没有武打演员。便向“武林”招募:北京武术队的李连杰,山东醉剑、双手剑王于承惠,螳螂拳王于海,浙江秃头鹰爪计春华,陕西八级传人马贤达,河南豫剧刀马旦丁岚……

当时剧组只找到三十多个演员,每人演五六个角色。他们大多没有演过电影,连表演都不懂,更不要说镜头感了,日常导演就是拳头一握:“往这儿看!”就这样拍了。

没有武术指导,于是演员们的打戏都靠自己设计。有次导演根据故事设计了色空耍醉棍的情节,可是那位色空的扮演者孙剑槐根本没耍过棍啊!

这不管,下午自己设计,晚上开拍。孙剑槐听了就自个儿琢磨去了,晚上拍了一遍又一遍,NG了48条,最后两条胳膊动不了了,其他演员把他架回招待所。

这不怪导演,当时没有监视器,导演只能靠感觉来判断拍出来的效果,有时候导演也说不上来好了没了,就只能憋两个字:

“保留。”

所以一个动作镜头拍上十条八条是常事。

没有特效。所以演员都只能真枪实干。

不会骑马怎么办呢?学!马的资源有限,老实的马不肯跑,能跑的马驯不住,加上没有护具,不少演员都从马背上摔下来过,骨折都算小的了。

最危险的是师父扮演者于海遭遇的“马难”,当时马怎么都不听使唤,拼命往树林跑,眼看就要撞树上,还好于海伸出左手往树干一档,一个抢背跳地上。饶是这样,左臂也骨折了。

就这样一个“穷酸剧组”,放在今天兴许都成不了什么事,但那时人都淳朴啊!大家都不是为了功利去的,事实上演员薪酬并不高,李连杰一天也就一块钱而已。

大家都想着弘扬中华武术,吃苦不算什么,于是有演员打着绷带演戏,也有演员因为跟腱断裂不得不离开剧组。

今天的观众若用当下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也许可以找出很多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放在当年,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一部逼近满分的好电影。在这部电影上,能看到武术,也能看到诚意。

当然,今天会有人批评这部电影,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少林寺》造成的“不良影响”,当时不少少年因此而学武,甚至还掀起一股“离家出走”潮。

王宝强就是因为看了《少林寺》,受到感召前往少林学武,但像他这样后来演电影出了名的是万里挑一,更多的是一头扎进武校,后来耽误了青春的热血少年。

2014年,在《出彩中国人》节目中,51岁的李连杰提起这个内疚后悔不已:

“其实我30岁以后就开始自责,当初为什么要拍这部戏,误导了多少青少年去学武术,他们明明都还没弄清楚武术是什么。”

尤其当他听到有选手学武之后,总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去打群架时,叹气不已,连连摆手。

其实《少林寺》是时代推动的产物,和李连杰个人无关,如果没有李连杰,《少林寺》也会找一个男主角来完成这部戏。后来,李连杰也许自己想明白了很多,他开始说,那是一种遗憾,但不后悔。

《少林寺》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作品,它在当时造成的轰动程度和影响力可能连导演都没有想到,三十多年以后,这部电影已经已经成为了“经典”。用看经典的眼光去看这部电影,也许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

我是电影大暴走,关注我,和我一起看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