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不拍《战狼3》却演这部电影, 与古天乐同台飙戏, 网友: 过瘾

《危城》电影的主角总是要面临生死抉择,而在道义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上选择,则更加举步维艰。对强权的挑战造就了影片借古讽今的用意,略显刻意但也显露出难得的现实影射。

陈木胜要让古天乐凭这个角色拿影帝,可能难了点,古天乐始终缺少一种反派的邪。动作戏很好看,第一场彭于晏的个人秀,刘青云和释延能的两场打戏第二场明显更赞,第三场彭于晏和吴京从房间里打到房间外,酒坛之上的长枪对双刀,招式凌厉,干脆利落的不得了。

其实故事很简单,正义,公理到底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还存不存在?是不是真的有强权没公理?电影反复在阐释这个理念。影片主要的思想内核是关于公义的坚守,主人公(以杨克难为代表的保卫团以及马锋)身上的正义感确实给人一种鼓舞,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人的坦荡在杨克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老戏骨的刘青云可谓是戏份担当(当然彭于晏、古天乐、袁泉等的表现确实也是各有千秋)。

片中有一段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场面,就是在第二天早晨曹军到来之前,杨克难选择了一个人的坚守,这场戏还是相当动人的。此时,马锋问杨克难:明知道会输还是要留下来?杨克难的回答是:我都没有做错什么,又怎么会输呢?这样的光芒确实灿烂,不问输赢,只做对错。

不禁让我想起了《军师联盟》里面那场曹丕与曹植的夺位之争,面对枭雄曹操的难题,司马懿给曹丕也是下了一剂不问输赢只做对错的药之后为曹丕赢得一程。很多时候,最简单的道理最能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大道至简。但是不得不说的,影片里出现了一些逻辑上的错乱以及理性的缺失。导演的想法或许带着浓浓的理想主义光芒,所以故事背景也设定在了军阀割据的乱世,似乎也想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乱世里法制与理性的存在。

杨克难扣留少帅的一夜时间里,我们得以窥见人性的脆弱:在刘老板的带领下,全城人集体请缨希望杨克难放了少帅(那位杀了三个普城人而且嚣张跋扈的人),因为他们都不想在第二天被曹军牵连杀害,在性命与公义面前他们选择了牺牲公义,这是可怜的,可怜之人必然有可悲之处:在他们的集体逼迫下,杨克难请辞团长一职并解散了保卫团,保全了团员们的同时并决定独自留下,希望以一己性命换得百姓们不受牵连。

可他们想不到的是:其实对于曹军来说,是否扣留少帅并不会影响他们夺城之后的行为,刘老板也成了第一个刀下鬼,并且死在了自家的大堂里(多么讽刺),普城从此民不聊生生不如死。后来的故事反转就是老套路了,奔着邪不胜正的强大主题,被压迫的人们开始在英雄们的带领下反抗起来,只是这样的反抗显得那么的生硬、幼稚以及缺乏理性,导致最后关于公义的伸张变得难免有些空洞。

民众的一开始选择妥协到最后的揭竿而起(好多影视剧都是此思维套路),这到底是觉醒还是民粹?这样的民众是否成了墙头草,哪头强靠哪头,而没有进行自己理性的选择。

一开始他们把杨克难逼到退无可退只能孤身赴死,到后来他们将曹少麟蹂躏至死,这样的以暴制暴到底是带着反抗的光芒还是带着乌合之众的黑暗?我想,哪怕是以公义之名,也不能任意将生命进行践踏,他可以在对抗中战败而死,但是如果死于这样的暴动,那这样的公义也未免太过于空洞了。

影片中其实是架构了两个公义化身的,第一是南方军队,或许这可以象征为国法;第二是普城的规章,比如说根据普城的规定到刑场请红差由团长主持。这样的公义才更加让人踏实也经得住理性的锤炼。热兵器时代武不是万能,关键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