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科幻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流浪地球》彻底的火了。截止到今天发稿,票房已达25亿,猫眼预测总票房也直超50亿,大有逼近《战狼2》甚至超越之势。

这片子能火,当然也是有其道理的。除了电影本身制作出色,以及刘慈欣这个超级实力派大IP的加持,其作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开山之作的噱头,以及“中国人首次拯救地球”等诸如此类的梗,也让它收获了诸多电影本身之外的高额溢价。不过仅仅将《流浪地球》的成功,定义在某一电影工业类型的突破,以及一时性的国家民族自豪感的催发,那这一成功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就大打折扣了。在云石君看来,这部片子真正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性助推作用。这么说可能很多人觉得云石君在无脑吹。且不说《流浪地球》本身成色有限——虽说之于中国电影工业算是前所未有的大突破,但跟好莱坞同类型影片比,也就只能算准一流水平而已,比起《星际穿越》这类顶级制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何况就算《流浪地球》真的登峰造极,但就其本身,也不过就一部电影罢了。将一部科幻电影,跟太空事业发展关联,实在有些夸张。但如果你这么想,未免就把硬科幻电影看的简单了。虽然硬科幻电影本身只是一个商业产品类型,它的世界观、逻辑线条也未必符合符合客观事实,但它的蓬勃兴旺,其实与太空事业的兴衰成败,是有很大关联的。因为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困扰人类太空事业发展的两大致命难题——人和钱。关于太空探索的战略,一直追看云石君文章的读者应该多少还是有些理解和认识的。简单点说,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地球资源,终将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冲出地球,迈向太空,是人类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路。而具体到中国和华夏文明,由于错失了海洋时代的转型机遇,这个国家和文明也在近五百年的全球竞争中遭受巨大的挫折,甚至一度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虽然最终渡过劫难,并重回正轨,但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沉重的——西方可以凭工业化先发优势和全球殖民攫取的丰厚资源,相对简单轻松的迈入现代文明。而反观中国,先不得不忍受西方的百年盘剥,后来好不容易走上复兴之路,却发现不仅技术上西方已经占尽先发优势,连全球资源已被西方瓜分殆尽,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要想追赶,只能凭借自己的超额付出,忍受血汗工厂、高强度劳动、环境污染、不平等贸易规则,这内中的屈辱与血泪,可谓一严难尽。这就是错失历史风口的代价。华夏错失了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型风口,所以有了之后几百年的没落与苦难。有这个前车之鉴,那么对下一个风口——太空时代,中国和华夏一定不能缺席——不仅不能缺席,还必须想方设法抢在他人之前,拔得头筹。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也不容易。无论是太空探索,还是星际殖民,这都是有很高科技壁垒的。要想在技术层面将这个梦想变为现实,需要前期源源不断的投入海量资金——而且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可能是以数十年甚至百年计,而在此期间能收获的利益回报却十分有限——甚至近乎没有。这对太空事业的参与者是个极大的考验:首先,入局者必须有足够的硬实力——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科技基础,肯定是玩不了这个游戏的。关于这一点,分析起来倒是简单容易——到现在为止,真正有资格入局的,无非就是美中俄欧四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俄欧两家已略显颓势,只有中美看上去依然有能力保持足够的战略投入。但这只是一方面而已。有这个硬实力,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成功。就像当初大航海时代来临前,中国的硬条件绝对是冠绝全球——郑和的船队足以甩一百年后的哥伦布十条大街,大明王朝的经济基础更不是中世纪西欧的那帮小蚂蚱泥腿子国家比得了的——但这并不能改变中国在这场竞争中被欧洲摁在地上摩擦的结局。所以,除了硬实力,还得有软实力——即主观上有没有决心,将这场竞争继续下去。

这就是中国当初输掉海洋时代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中国当时之所以输,除了当时的体制、文化等因素外,主观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文明变革的意义。今天这个认识方面倒是不成问题了,所以威胁入局者坚持下去的,主要就是钱和人方面的问题了。首先说钱。前面已经说了,要把这场游戏玩下去,首先你得坚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高额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在此期间没有回报——或者回报远不足以覆盖成本。由于中短期内看不到收益,这种投入商业资本通常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所以绝大部分只能由国家,由政府来买单。这个对国家定力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最简单的例子:民众的对美好生活的欲望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所以,他们在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会要求国家提供更多福利,提供更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减少工作时间——而这些都会对政府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需要源源不断高投入,却中短期内见不到回报(甚至现实中的人们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见到回报)的太空事业,很容易被民众视作虚泛而无用耗费,进而要求政府减少相应投入,将抠出来的钱投入到可以马上让民众受益的福利开支中。一个称职的现代政府,不可能无视民众的福利诉求——否则苏联就是前车之鉴。但对这种诉求,也不能无底线的满足——否则这势必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太空事业与民众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而通过硬科幻电影,维持民众对太空事业兴趣,其实就是缓和二者矛盾的一个不错手段。虽然脑洞大开的硬科幻电影本身并不能对高度严谨的太空事业产生什么直接帮助,但这种类型电影的盛行,却可以激发民众对它的兴趣,并通过电影来增强民众对太空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虽然这种手法相对直观感性,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但民众本身就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群体,所以这也算是有的放矢,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民众对太空事业高额耗费的反感。这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好莱坞硬科幻电影高度扶持的主要原因。国会每年都会审议政府各项经费开支,所以NASA这种每年花一大堆钱却啥好处都看不到的部门,很容易成为民众眼中的败家子,然后被那些要靠迎合选民混饭吃的国会议员们把经费端掉。

为了保住兜里的小钱钱,NASA可以说是操碎了心,除了联合那帮天文学家,隔三差五的爆出些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的新闻,给自己刷存在感;就是跟好莱坞亲密合作,制作一部有一部硬科幻大片,让大家伙儿畅想下太空时代的新奇生活,让大家冲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尽量别把自家经费当成靶子。而除了钱,人才储备也是科幻电影对太空事业的一大贡献。之前说了,搞太空事业,这玩意中短期内是见不到什么直接利益回报的——换句话说,它的商业价值较低,主要靠政府经费维持。而既然是财政拨款,那人员的待遇自然也高不到哪儿去。这搁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可能还不是什么是大问题——反正那时候大家都差不多,而且还可以用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来等激励科研人员艰苦奋斗。但现在这招就不太好使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不管你承不承认,赚钱能力绝对是评价个人成功失败的一个主要社会标准。像太空事业的参与人员,都是典型的高智商高学历,这类人搁市场上,一般都能获得不菲收入。但一旦入了航空航天、天体物理这些坑,前面已经说了,这些行业现在商业价值还没充分显现,大部分还是靠政府财政拨款维持,所以很难拿到高额报酬。这种情况下,再像过去那样,主要靠奉献精神来激励,虽然效果依然有,但肯定比起以前是大打折扣了。这就是个问题。这么继续下去,就算在职的因为专业已经定型而别无选择,但那些后来的学生,眼见前辈们个人收入上的平凡,很多也会打消学这些专业的心思——毕竟能干这活儿的人智商都不低,还不如去学那些应用性强,来钱快的专业。那这该怎么办?报酬实在是没法给太多——至少和那些来钱快的行业没法比。传统激励手法的效果又不如以前。那么,这个行业还如何吸引第一流的人才?答案就是兴趣。搁在前二十年,中国人普遍贫穷时,兴趣这玩意的作用可能还不是太大——毕竟兴趣不能当饭吃,再怎么有兴趣爱好,赚钱养家也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能看到当年那么多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青年,最后都折了笔头去混社会讨生活。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中国,虽然整体依然不能称之为发达,但经过几十年发展,实际上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富裕和中产阶层——虽然论比例来说并不是不是太高,但绝对数量,还是很不少的。富裕和中产阶层的子女,一般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同样富裕和中产阶层的子女,由于父辈的财富积累,使得他们在踏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基本上、甚至完全摆脱了赚钱养家这种基本生存需求——换句话说,他们在职业选择时,能够更从容的遵从自身的内心,而非单纯的为了赚钱。这样选择面就宽广了。当然,这些群体中依然会有许多人会选择与功名利禄关联度紧密的从政经商,但同样,也有许多人,可以依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而这一部分群体,正是太空事业发展的最好潜在人才。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如果你是个自身优质但家里一穷二白的北漂,毕业后为了兴趣爱好而放弃百万年薪,这个实事求是的说,对自己和原生家庭都多少有点不负责任。但如果你爹妈已经给你在北京攒了几套房,甚至更多,那毕业进个航天研究所,或者在大学里当个天体物理学者,同样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样,最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点——要培养出他们对太空事业的兴趣。这下硬科幻电影,尤其是国产硬科幻电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没有《流浪地球》这类电影的崛起,“不差钱”的新人们就算择业时遵从兴趣爱好,也多半是唱歌跳舞这类雕虫小技——虽说这也没什么不好,但全跑去唱唱跳跳,于国实在没什么大用处。而如果硬科幻文艺作品崛起,培养出一定的社会氛围,让一批人从小就对此产生强烈兴趣,进而在选择专业和择业时,投身太空事业,这样一来,太空事业也算是后继有人——而且有兴趣的加持,他们的工作热情,明显要强的多。这才是《流浪地球》这类硬科幻电影崛起的最大价值。电影工业类型的突破,搁在国家和文明的高度,不过是个小小成就而已,至于激发的民族热情,也很难持久。但这类电影得到良性发展,能够从资金保障还人才储备方面,为太空事业提供长久支撑!从这个角度说,云石君是衷心希望《流浪地球》大获成功!希望在大众文艺作品的推动下,中国人能够对真正对太空探索这门眼下虽则冷门,但长远看却利在千秋的事业,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兴趣。这,才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