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莉热依扎再看《搜索》: 互联网时代本质, 全民狂欢的“平庸之恶”

大家好,我是狐狸。

1935年,阮玲玉憾然离世,留下一句“人言可畏”。八十年后,伤害和杀戮非但没停止,反倒因变换了形式,隐藏得更深,进化为毁人于无形的大杀器。韩国艺人崔雪莉被曝自杀的新闻还在持续发酵,大洋彼岸宋茜微博却沦陷“杀人凶手”“冷血怪”种种愤怒的攻击和指责一瞬间铺天盖地地袭来,只因为宋茜没有在昔日好友离开时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表态。

互联网的大幕下,处处是不见鲜血的谋杀:多少人在自己的生活还是一地鸡毛的时候,藏在电脑后面,敲击着键盘,输入那些最恶毒的语言,去表达自以为的“正义”,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去抨击谩骂别人。

“人肉”是娱乐的利器,也是杀人工具

在全民狂欢的网络平台上,在无孔不入的智能手机的监察下,我们能肯定自己发出的声音一定是自己的么?每个人认知的特殊性,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每个人置身环境的影响,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眼见不一定为实,评论也不一定正义”。当隐藏在电脑屏幕后的人对世间苍生嗤之以鼻时,他的道德难道就真的无可指摘?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2012年的电影《搜索》,该片由陈凯歌导演,由高圆圆、姚晨、赵又廷、王珞丹等主演,改编自唯一一部入选 “鲁迅文学奖”的网络作品小说《请你原谅我》,该片是近几年在创作思路上最接近互联网时代本质的一部电影。

人血馒头的集体狂欢

电影讲的是关于公交车上“让座”事件所引发的网络暴力,女主角因为在医院被检查出癌症晚期而受到打击,没有给身边的老大爷让座。被人拍下视频传上网络,最终引起群体的口诛笔伐,在网络上通过文字言语、图像的方式进行攻击,最终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将女主提前推入死亡。

人们往往只重视表面,却不在乎真相的世界。该片的事件,一如现实生活中天天上演的新闻事件,只要成为关注焦点,如潮水般的评论将一切淹没。流言往往来自众多留言,管他真假是非黑,各种全知观点令人匪夷所思。

粗暴世界的一面镜子

当评价不分善恶,全凭喜好,言论自由就失去了底线。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凭理性和理智,所以才有所谓正义的说法。如果仅仅用情绪来思考问题,看到的只会是自己希望看到的那一面,评价也失去了客观性。倘若不能做到绝对客观,就不要轻易在互联网上跟风和制造伤人言论。每个人有言论自由,同时也可以选择不做施暴者。

一切追求正义的过程,都应当在法治的轨道下运行。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用道德的力量去审判他人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网络暴力永远无法催生正义。网络暴力的成本之低、蔓延之广让人胆寒。有人用“言论自由”和“评论无罪”来粉饰暴行,在泥沙俱下的互联网环境,很少有人因为攻击别人付出法律的代价,然而我们是否应该自省:在法律约束不到的地方,在人性之恶被肆意放大的地方,仍然还有道德的谴责、灵魂的拷问。网络暴力,从来不是言论自由,是一场群体谋杀。

凛冽的现实主义

导演要说并不只是搜索二字,但人肉搜索的确是故事里最触目惊心的伤疤。暌违现实主义创作十年之久的陈凯歌,在花甲之年仍能拍出这样犀利的接地之作。但实际上,陈凯歌用自己一如既往的人文关怀之心,生动描摹了当下社会的各个阶层。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大网里,剧中的每个人都有可怕的一面,但同时他们也有可怜的一瞬,这是不是在对网络乱象给出自己的答案呢?

对生命的热爱

电影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去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哪怕看上去是那么的悲剧。陈凯歌想透过此片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是这种热爱和追求,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被扭曲和变形了。在影片播出7年后,重新翻看,影片里的所有问题在今天仍旧比比皆是,更是让人心寒。

中国青年报评论雪莉事件:雪莉之死,不应仅仅是娱乐新闻。网络暴力向来是互联网的痼疾,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狠戾的恶意经由键盘倾泻而出,伤害着无辜的受害者。

如果世界的粗暴无法停止,至少下次发言前请经过思考。也许,我们真正该搜索的不是别人,而是逐渐消失的善良之心。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得知真相时心头翻涌的那一丝同情心,而是宽容善良的灵魂。若能如是,叶蓝秋、雪莉的悲剧便不再有发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