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芝加哥》中国巡演大幕拉开,首演于10月24日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开启,此轮巡演将持续到2025年1月。原版《芝加哥》的上一轮中巡还是2020年初,说起来四年时间并不算长,但想必对每一个热衷原版百老汇、西区音乐剧的人来说,几年的时光恍如隔世,好在,最顶尖的原版音乐剧回来了,而这次的卡司,绝对值得你重回剧院。
卡司
此次中巡的演员阵容以伦敦西区驻演卡司为主,从首演的呈现来看,演员的表现无疑为曾观赏过原版《芝加哥》的观众提供了重返剧场的充分理由。尤为突出的是罗克西角色的诠释者——莎拉·索塔特。
莎拉·索塔特
自2007年起,莎拉便成功获得了这一角色,并在随后的六年里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与呈现,2018年,《芝加哥》重返西区舞台,莎拉再次长期担纲罗克西一角,截至目前,已经创造了西区出演罗克西时间最长的纪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西区长期保有同一个角色,显然无论观众还是制作方都已经完全认可了莎拉·索塔特对罗克西的诠释。
英国老牌杂志《time out》这样评价她的表演:“是莎拉·索塔特演绎出的狡猾与天真无邪间的交融赋予了罗克西灵魂。”
从现场观众的反馈来看,这一评价恰如其分。莎拉在台词表达、歌唱技巧以及肢体语言的运用上均展现出卓越的能力。面对罗克西这一复杂多面、自私愚蠢而又矛盾重重的角色,莎拉通过一系列丰富且诠释力十足的肢体,精准地传达了角色的每一层情感。特别是多段个人solo段落,更是能精准的让观众感受到她的每处细节处理。这无疑是多年专注于同一角色,在舞台的实战中不断磨砺与精进的结果。
舞台
《芝加哥》的舞美是划时代的,它的一大创新之举,在于将传统剧目位于剧院舞台前的乐池直接迁移至舞台之上,这一变革使得剧院方能够充分利用原本为乐池所占用的空间,增加售票区域,但做出这样的决策绝非仅出自成本控制考量。相反,它正是《芝加哥》所秉持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美学理念的生动体现,这一理念也让《芝加哥》在音乐剧领域内独树一帜,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若以传统标准衡量,《芝加哥》的舞台美术设计或许略显“简陋”。然而,看似简约的设计风格,实则是以爵士音乐和歌舞为核心,摒弃了繁复的舞美装置与装饰,直接将乐队置于舞台之上,通过构建一个立体的舞台空间,使乐队成为观众视线中的一部分。
但同时,立体的乐队舞台占据了大舞台的多数空间,为了拓展歌舞演员们的表演空间,甚至需要向舞台的两侧借空间搭起两扇可以展开和收回的梯子,在主演表演时,伴唱和伴舞也只能用几把椅子作为道具坐在舞台两侧。简单吗?确实显得简单,但其蕴含的设计师巧思令人叫绝。这一设计不仅巧妙地营造出20世纪初芝加哥夜总会的独特氛围,更为乐队与剧情的深度融合、以及与演员之间的即时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同时,舞台的纵向空间也因此神奇的开启了,立体的乐队舞台中间的台阶将舞台一分为二,制造了极大的舞台纵深,剧情可以在大舞台和乐队舞台之间、道具椅子和梯子间同时发生,将舞台在多种自由场景中切换,这也带来了极大的观演乐趣。
一点历史
《芝加哥》今天舞台风格的形成,是三代戏剧艺术家智慧交融与共同努力的结晶。
该剧的故事蓝本源自沃特金斯在《芝加哥论坛报》任职记者期间所报道的两桩美女杀人案,在进入戏剧界后,她将这些素材转化为戏剧脚本,并于1926年成功首演,借助案件本身的社会热度,该作品在首演后即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半个世纪后,导演鲍勃·大众取得了改编版权,他邀请百老汇知名的词曲搭档弗雷德·艾伯与约翰·坎德加盟,意图将这一戏剧作品改编为音乐剧。艾伯与坎德不仅承担了《芝加哥》的词曲创作任务,还深度参与了剧本的改编工作。然而,在创作的初期阶段,排练仅进行了一周,鲍勃·大众因心脏病突发推迟了原定的演出计划,在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对生命产生全新感悟的鲍勃·大众决定采用更加讽刺和隐喻的黑色幽默来重塑这部作品。
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三位主创凭借超前的方式带来了具有时代前瞻性的音乐剧。然而,由于当时的观众难以充分理解作者的艺术观念,音乐剧《芝加哥》在试演期间并未获得广泛认可,这让主创们再度推迟公演,进行了大量的修改。
1975年6月3日,《芝加哥》音乐剧终于在百老汇正式上演,剧评界的反响终究是褒贬不一。加之因延期而错过了1975年的托尼奖评选,转而进入了1976年的评选周期,恰逢音乐剧大年让他们遭遇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歌舞线上》,11项提名,全部落空。
直至原版首演后的20年,一个更为适宜的时代背景为《芝加哥》的经典传奇续写了新篇。1996年,导演沃尔特·波比和鲍勃·大众的学生安·莱金,对音乐剧《芝加哥》进行了复排。他在保留原版编舞精髓的基础上,对服装、化妆与道具进行了极简化处理,去除了原版中过于浮华和哗众取宠的元素。
这一极简风格的制作赢得了剧评人的高度评价,并在百老汇上演后荣获了超过50项重要奖项,其中包括6座托尼奖、两座奥利弗奖和1座格莱美奖。此外,音乐剧改编的电影版也斩获了两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和6座奥斯卡金像奖。自此以后,我们所见到的巡演版《芝加哥》均是基于这一复排版进行的再次编排。
进入新世纪,尽管《芝加哥》虽已确立了整体的框架与艺术规格,但经由不同导演与主演团队的个性化诠释,仍呈现出微妙的差异与风貌。此番中国巡演版本的《芝加哥》,无疑是对观众的一次诚挚邀请,它以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和表演水准,值得你再度踏入剧院,亲身体验真正优秀的舞台艺术有着怎样的标准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