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近年来,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不断推进野生动植物的拯救与保护工作,其中,被国家列入“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极度濒危物种——亚洲象,曾因为2021年北移南归事件而引发全球关注。
修复和保护野生亚洲象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就是拯救极小种群物种的关键之举。一起走进热带雨林,看与象为邻的云南,如何探索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本”。
在西双版纳野象谷,这群游客没有想到,他们短暂的观光时间竟然真可以和亚洲象近距离偶遇。“象爸爸”陈继铭一边维护现场秩序,一边密切关注着正在进行野外放归训练的三头大象的动态。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主管 陈继铭:如果像这种范围,我们一般不管,它该吃吃,该喝喝,来到雨林它主导我们,它去哪里我们跟着它去哪里就可以了。
野化训练的对象,主要是这些因受伤离群或辅助繁育,暂时还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的亚洲象。羊妞,羊年出生、羊年救助、喝羊奶长大;然然,生了女儿却没啥经验,是个经常要找同伴帮忙带孩子的母亲。在这个临时的大象家园,每头亚洲象的身份信息和经历都会被在册记录。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主管 陈继铭:我记得当年它只有76公斤,瘦得皮包骨头。但是大象非常聪明,它意识到自己的小象有疾病,它可能带不活,把它带到人为活动的区域或者村寨周边遗弃,寻求人类的帮助。
人类最直接的帮助,首先就来自这些“象爸爸”们的陪伴式守护。救治和保护是一项既复杂又科学的任务,从最初的分散救助到2009年,中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曾先后参与了20多次野外营救。截止到目前,已经成功救助了18头野生亚洲象。
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主任 王斌:这么多年的救护,我们保护水平也越来越高,让救助大象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健康,也是为以后让它更接近放归的条件。
作为中国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亚洲象也是亚洲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近年来,国家对亚洲象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仅“十四五”以来,投入的保护管理资金已经达到2亿多元。随着对亚洲象保护管理措施的不断健全,云南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稳定增长,30年间,野生种群数量由150头增长到现在的300多头。
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 陈飞:从生态学的角度,旗舰物种或者叫伞护种就像一把伞一样,只有足够的庇护场所、足够的食物和生长的环境,它种群数量增长了,就表明它作为一把大伞保护整个地区的生存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象的种群数量增长,可以体现出国家生态环境的日趋向好。
象来象往 提升智慧化保护新高度
以亚洲象和热带雨林为主要保护对象,如何通过不同维度,科学规划亚洲象的栖息空间,做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同时推进?云南正在依托丰富严谨的科学数据,为长期以来积累的亚洲象保护经验,提供着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正在被记录踪迹的阿宝,是中国首次将收容救助的野象放归自然的亚洲象。根据阿宝放归后两个多月的行为轨迹来判断,目前它正在远离救护和繁育中心周边的雨林,甚至还和其它象群有过初步的交流和接触,这说明放归试验的可行性已见成效。
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 陈飞: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更科学保护、更合理保护,而不是很死板的保护状态。
2021年,一场历时100多天、迂回行进距离超过1000多公里的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既向世界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举措和成效,也让保护背后科技支撑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亚洲象监测中心主任 谭栩吉:我们首先把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到物种识别基础上,对亚洲象进行物种识别。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对相关的图影资料进行分析汇总,识别成功率已经达到99%,对亚洲象在夜间监测难度大,残缺影像监测等问题实现了攻克。在实时监测、实时预警,这一方面得到了很大体现。
缓解人象冲突,首先要确保通过及时预警,物理隔离人象之间的安全距离。护象队监测员杨军,现在每天的任务就是追象、找象,确保随时掌握亚洲象各家族的活动路线。2022年,政府通过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组建了以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为管理范围的护象队,保护大象更要守护群众的周全。
护象队监测员 杨军:因为有些村民已经下载了app,这个也是我们预警信息的推送群,他们就会往每个村寨里推,用语音在里面喊,象在什么位置,让他们周边劳动的、做农活的赶快回来。
缓解冲突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障人象平安是基础,促进人象和谐共处是方向。而如何缓解大象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和栖息地环境容量矛盾所带来的人象冲突,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正在回归野外的“阿宝”曾是第一头进城闲逛的亚洲象。2018年4月7日,2吨多重的阿宝溜溜达达地闯入普洱闹市区,人象冲突的风险等级骤然升高。在城市遭遇野象,也让大家意识到,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开始与人类社区重叠。
7月下旬开始,活跃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的部分象群,开始往普洱方向迁徙。
为了缓解人象冲突,云南在全国率先推行《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截至目前,云南已为这项保险制度累计投入7.1亿元、兑付保险金6.56亿元。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随着全社会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强,云南热带雨林尤其是亚洲象保护区内的植被越来越茂密。郁闭度大于0.75的密林内,亚洲象喜欢的林下植被也在减少。因为不利于觅食,更多的亚洲象活动范围其实已经离开了保护区。
普洱市三国庄园负责人 李日煌:让监测员指导,带领他们安全捡大象粪。老百姓捡,每袋有45块钱的工钱,小袋是30块,在江城那边,有的村民一天能够捡到四五百块钱。大象监测员他们有监测,象来我让,象走我捡。
一头成年大象平均每天的进食量有180—200公斤左右,因为消化能力弱,排出的粪便就有五六十公斤。江城县与越南和老挝接壤,这个位于三国交界的4万亩森林有机庄园,就是大象粪最好的去处。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 杨宇明:澜沧江河谷是茶属的分布中心,也正好是亚洲象分布的区域。粪便本身也是茶园的肥料来源,因此它在整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当中也是重要的一环。
亚洲象不吃茶叶,沿途却留下了丰富的有机肥料。在云南省林科院、茶科所,西南林业大学等专业力量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帮扶下,李日煌经过10多年大规模荒山造林和对原始生态持之以恒的保护,这片山地雨林已经重点完成了1.2万亩西南桦、1.1万亩思茅松的种植,林下生态茶园达到了2万多亩的规模。如今,这片庄园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带动老百姓回归天然林下种植,让收入来源更加丰富。
生态环保公益组织项目负责人 萧今:我们重点把农科院、林科院专家的科学技术发明,迅速转化到保护当中来、转化到生计的替代和发展当中,包括有养蜂、茶叶、中药草等。保护了他们的自然资源,保护了大象,同时让他们在保护中受益。
来源 央视新闻(总台央视记者 徐平 刘刚 马姗 云南台)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副总编辑 王云